Workflow
麋鹿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手段助麋鹿可持续发展 记者实地探访→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8 14:27
麋鹿种群保护现状 - 麋鹿回归40年来种群数量和栖息地持续稳步增长 [1] - 科研人员通过采集血液、粪便及环境样品评估种群健康状况 [5] - 已研发出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用于诊断出血性肠炎等主要疾病 [5] 遗传资源保护措施 - 建立零下80℃超低温冰箱保存全国麋鹿保护地的血液、组织、细胞样本 [7] - 基因库为遗传结构分析和疾病防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7] - 冷冻样本可作为未来繁殖的"基因备份" [7] 种群遗传多样性管理 - 当前麋鹿种群面临近亲繁殖压力,遗传多样性低 [9] - 基于基因库样本持续开展亲缘关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评估 [9] - 通过跨地域远亲个体繁育促进种群健康发展 [9] 国家保护研究中心规划 - 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于去年底成立 [11] - 未来十年重点开展栖息地生态系统建设 [11] - 推进麋鹿基因库建设实现样本有效保藏 [11] - 利用不同栖息地遗传多样性建设高质量种群 [11]
从零到过万!一度本土灭绝如今种群复壮 麋鹿经历了什么?
央视新闻· 2025-05-26 14:35
麋鹿起源与历史分布 - 麋鹿起源于距今200万至30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曾广泛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湿润地带 [1] - 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已有"麋"字记载,表明其早期与人类文明共存 [1] - 古麋鹿分布范围东至沿海、西达渭河、南抵海南、北至东北平原,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 [2] 种群衰落与本土灭绝 - 商周后气候变冷干燥导致栖息地减少,叠加人类捕杀使种群持续衰退 [4] - 明清时期仅存数百只于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 [4] - 1894年永定河洪水冲毁猎苑围墙,1900年八国联军猎杀导致中国本土种群灭绝 [4] 国际保护与重引进 - 1865年法国传教士科学发现麋鹿后,清朝时期18只被英国乌邦寺庄园收购 [6] - 现存全球麋鹿均为乌邦寺12只具有繁育能力个体的后代 [8] - 1985年英国归还20只至北京南海子,1986年江苏大丰引入39只,形成77只奠基种群 [8][10] 种群恢复与保护体系 - 建立北京南海子研究中心及江苏大丰(1986)、湖北石首(1991)两大国家级保护区 [12] - 实施"三步走"战略:10年种群复壮→全国迁地建群→野化放归 [14][16] - 截至2024年全国麋鹿数量达1.4万只,栖息地92处覆盖历史分布区 [9][16][18] 野化放归成效 - 40年间在11个自然保护地开展野化放归,野生种群超5000只 [18] - 成功案例包括江苏大丰、河北滦河上游、湖南东洞庭湖等湿地生态系统 [18] - 中国模式成为全球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的成功典范 [18]
洞庭烟水阔 初夏麋鹿欢
人民网· 2025-05-14 10:47
麋鹿保护现状 -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凭借独特湿地生态环境成为麋鹿重要栖息地之一 [2] - 保护区建设了湖南东洞庭湖麋鹿和鸟类救助避难中心 配备专业医疗设备和工作人员 [2] - 建立了完善救护流程和应急响应机制 确保迅速开展救援工作 [2] 栖息地保护措施 - 专业人员对麋鹿栖息地详细勘察 根据地形水文条件修筑两处度汛平台 [2] - 度汛平台包括团洲生境避难岛工程和开发区芦苇场麋鹿安全台 [2] 种群发展与基因多样性 - 2016年从江苏大丰引入16头麋鹿 与湖北石首、北京南海子种群融合 [3] - 形成全国唯一三地麋鹿基因融合地 填补东洞庭湖大型哺乳动物空白 [3] - 麋鹿种群数量增至323头 较保护初期大幅提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