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管理

搜索文档
创业者复盘:我是如何「被骗」AI 创业,又是如何失败的
Founder Park· 2025-06-04 22:00
创业动机与背景 - 作者因长期对历史变革与组织管理的兴趣萌生创业想法,尤其关注组织优化与管理的本质[7][8] - 职业经历中因执行力与管理能力突出快速晋升至高层,并形成人效评估体系等管理方法论[9][12] - 观察到公司曾花费100多万聘请管理专家培训,触发"AI+管理"创业的商业可行性判断[13] 产品开发与市场验证 - 投入资源开发AI人效体系并验证其提效作用,但定价10万的产品难以吸引企业付费[14][16] - 发现企业更倾向为具备行业影响力的大V支付高额费用(如100万),而非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18] - 高层管理者认为管理预算应优先分配给业务而非HR相关服务,小公司对管理体系需求有限[21][24] 行业认知颠覆 - 管理能力对中下层管理者至关重要,但高层视其为"内裤"般的底层能力而非核心竞争力[12][24] - 管理工具存在反人性特性,如CRM系统难以落地因缺乏配套奖惩机制支撑[36][38] - 行业标杆案例失效:曾收费百万的管理专家因订单萎缩退出市场,动摇创业信心[39] 创业反思与转型 - 意识到自身优势在于AI+行业KnowHow而非管理咨询,缺乏品牌背书与资源支撑[30][34] - 团队氛围与成功无必然关联,管理者兜底行为比体系更能维持稳定性[40][42] - 计划转向2C领域或回归职场,保留自媒体作为正反馈渠道[47][48] 管理行业特性 - 企业为管理者倾斜资源以维持管理动作,工具若无法直接创收易被废弃[36][38] - 千亿规模以上公司仅愿为头部专家支付溢价,新兴从业者难以突破信任壁垒[24][25] - 管理问题常被归因为项目失败表象,实则源于战略失误等深层因素[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