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ssisted Driving
icon
搜索文档
小米集团_2025 年亚洲领袖大会及 2025 年 Communacopia + 科技大会 —— 关键要点
2025-09-10 22:38
**小米集团 (1810 HK) 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公司为小米集团 (Xiaomi Corp 1810 HK) [1] * 行业涉及智能手机 消费电子AIoT 智能电动汽车制造 [3][16] **核心观点与论据** **智能电动汽车 (Smart EV)** * 公司维持2025年交付35万辆的目标 近期周度交付量走强主要得益于一期工厂生产效率提升 二期工厂尚未贡献 预计近期稳定交付水平约为每周1万辆 [7] * 坚持“英雄产品”策略 计划每年推出一款主要新车型 并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推出现有车型的改款和新版本 旨在通过进入不同用户群体/细分市场在未来几年实现年销100万辆的目标 [8] * 未来几年聚焦于中高端市场 该价格区间(15万人民币以上)占中国年汽车销量的一半 但贡献了利润池的大部分 [8] * 计划于2027年将电动汽车引入欧洲市场 初期可能通过出口渠道 后续可能本地生产 认为欧洲是中国和美国之外最大的统一汽车市场 且其高端市场定位与小米相符 [11] * 将辅助驾驶视为未来的差异化优势 其自研辅助驾驶技术因上路车辆增多提供更多数据而进展良好 强调跨车型采用统一的辅助驾驶技术 将安全置于最高优先级 [11] * 管理层保持2025年下半年实现盈利的指引不变 在供应受限的今年专注于优化盈利能力 在更正常化的环境下则更强调规模 目标是未来15-20年成为全球前五大汽车公司(去年门槛约为年产50-60万辆) [11] **AIoT与生活消费品** * 公司对2025年实现25-30%的同比收入增长有信心 预计毛利率同比扩张2-2.5个百分点 认为15-20%是更常态化的增长 专注于有盈利能力的高质量增长而非仅规模增长 [11] * 智能大家电占2024年收入中十位数百分比(mid-teens %) 在2025年上半年是大家电领域唯一实现平均售价(ASP)和销量均正增长的厂商 将其强劲表现归因于产品力和比传统同行更高的渠道销售效率 [11] * 具体到空调(ACs) 小米2025年目标出货量为1000万台(对比海尔为1200-1300万台) 其武汉自有空调工厂将于2025年下半年投产 自动化程度高 并正在自研空调压缩机和相关软件 管理层认为小米的定位不同于同行 其80%的空调接入互联网 支持智能控制 OTA软件升级 远程问题诊断和数据积累以支持软件研发 [10] * 海外扩张 尽管短期内中国贡献度可能因大家电主要在中国销售而上升(例如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占IoT收入近80%) 管理层预期长期来看国际市场收入规模将超过中国 但指出每个市场的认证过程困难限制了SKU数量(海外200-300个 vs 中国2000个) [12] * 新零售模式下的小米之家门店扩张将是重点 公司目标到2025年底接近400家店 到2026年约2000家店 [12] **智能手机 (Smartphones)** * 市场份额 小米已稳步提升市场份额 在全球所有地区(除美国外)排名第一至第四 缩小了与三星和苹果的出货量差距 目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 并维持未来3-5年年度出货量2亿台的目标 在中国 管理层观察到国家补贴推动了头部品牌的市场整合 对于海外市场 本地化是扩张的关键 小米将在全球核心市场建设本地团队 [14] * 毛利率(GPM)与物料清单(BOM)成本 公司面临高于预期的内存成本(尤其是DDR4)压力 考虑到当前库存较低 这给智能手机毛利率带来压力 尽管7-8月因产品组合更有利毛利率好于预期 管理层预计随着包括小米16 Redmi K系列和国际市场小米T系列在内的新产品发布 2025年第四季度毛利率将环比恢复 [14] * 高端化 尽管因换机周期延长导致市场需求疲软 管理层预期单一地区基础上的平均售价(ASP)呈上升趋势 折叠屏手机仍是一个利基市场 小米及其同行多个型号的折叠屏手机今年出货量较2024年有所下降 但一个数据点令人鼓舞 体现了小米生态系统的力量 即在更换手机品牌的小米汽车车主中 有一半转向了小米智能手机型号 [14] **其他重要内容** **资本配置与研发** * 2025年计划研发投入300亿元人民币 资本支出150亿元人民币 [14] * 对于智能制造 将其智能手机工厂(年产能1000万台)更多视为研发实验室 无计划再建智能手机工厂 同时将小米的制造体系带给代工厂商 在AIoT领域 除空调工厂外 还计划建设洗衣机工厂和冰箱工厂各一个 对于电动汽车 目前负责100%的制造 认为其订单到销售的模式与智能手机不同 相信智能制造投资为与供应商谈判提供了强大能力 [14] **芯片与机器人** * 芯片 管理层重申其应用处理器(AP)策略原则 即面向消费者 专注于消费电子 且100%自用 未来路线图包括 1) 重申SoC并开发软硬件协同功能以支持智能手机高端化 2) 未来3-5年开发5G调制解调器 3) 开发包括座舱和ADAS在内的电动汽车芯片组 为电动汽车板块实现更多成本节约 [14] * 机器人 小米专注于开发可部署于自家工厂以提高自动化和效率的机器人 [14] **财务投资与生态系统** * 管理层认为其对投资组合公司(如禾赛Hesai)的财务和战略投资回报良好 已投资20多家公司 其中大部分处于电动汽车供应链中 [15] * 投资论点 高盛将小米视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品牌(2024年出货量占比13.8%)和领先的消费AIoT/新能源车平台 认为其处于多年生态系统扩张的早期阶段(预计2024-27年收入/每股收益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26%/36%) 其“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执行良好 长期看 其稳健的资产负债表 强大的软硬件/手机-IoT-汽车整合能力 以及规模和深入参与电动汽车供应链带来的成本优势 将增加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并有望建立全球最大的消费者物理智能生态系统之一 给予买入评级 12个月目标价65港元 [16][17] **区域投资者关注点差异** * 亚洲投资者更关注小米的AIoT和新零售策略 而美国投资者相对更多地讨论资本配置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