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quidity Risk
搜索文档
Saks’ S&P Scorecard Shows Continued Concerns About Liquidity
Yahoo Finance· 2025-09-16 03:38
债务与流动性状况 - 标普预计公司未来12个月利息支出约为4亿美元,此外还需支付供应商的逾期账单和新商品款项[1] - 标普预计公司今年报告的自由经营现金流将出现5亿美元赤字,部分原因包括资本结构交易、收购相关的一次性费用以及更高的利息支出[1] - 尽管新的资本结构提供了急需的现金注入,但预计流动性将因在宏观经济挑战中稳定业务所需的投资而迅速耗尽[1] - 公司严重依赖其18亿美元的资产支持贷款额度,标普认为在缺乏显著改善的情况下存在再次违约的风险,并继续将流动性视为不足[6] - 尽管潜在的协同效应成本节约显著,但标普认为流动性限制可能延迟其实施,并且如果公司无法稳定业务,运营去杠杆化将继续压缩盈利能力[6] - 有消息源声称公司目前的债务负担是不可持续的[16] 资本结构重组与评级 - 公司将22亿美元于12月发行的债券置换为7.625亿美元的特殊目的实体票据(其中包含来自贷款人的6亿美元新资金)、14亿美元的次级票据以及4.41亿美元的第三顺位票据,所有票据均于2029年到期[2] - 在低于面值的债务置换后,标普将公司的重组债务评级从"选择性违约"调整为"CCC",展望为负面[3] - 重组后的第一留置权债券交易价格为面值的90美分,虽较再融资前有所改善,但一位债券交易员认为该价格并非巨大的成功标志[13] 运营整合与供应链挑战 - 公司在劳动节周末将四个不同的采购订单和供应链系统整合为一个,以进行 streamlining[7] - 财务消息源称系统整合导致在某些情况下创建了重复的采购订单,或采购订单格式不符合供应商预期,据称造成了1.1亿至1.8亿美元的假日订单被取消[8] - 公司发言人承认8月尼曼马库斯业务的库存收货受到负面影响,这完全是由于数据传输相关的系统集成问题,并非品牌合作伙伴延迟发货所致,公司正与品牌合作伙伴密切合作以恢复收货[9] - 有供应商表示公司的系统目前混乱,已发运的货物公司甚至无法接收,在未获付款前不愿继续发运更多货物[11] 供应商关系与支付状况 - 供应商对公司的态度是愿意合作但保持谨慎[9] - 一位品牌高管表示公司已付款,但其只愿意承担有限的风险金额向公司发货[10] - 该供应商指出,如果货物已发运但等待付款,这些库存无法用作抵押品[10] - 行业消息源称,对于公司视为关键的供应商,公司正在履行支付义务以获取资金[15] 销售增长与盈利压力 - 公司CEO表示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将与品牌合作伙伴的业务量增加50%[4] - 许多奢侈品牌已转向特许经营或代销模式,意味着公司并不实际拥有库存,这使得假日季销售必须表现格外良好才能产生实质影响[13] - 行业消息源指出,商店内许多高端商品实际上是代销品,这压低了公司实际的利润机会,但这些商品是重要的客流驱动因素[14] - 债券交易员认为公司有流动性支撑到年底,但如果第四季度业绩未达目标,2026年将非常困难,公司必须在第四季度实现正向增长拐点[13] 并购背景与未来展望 - 公司于12月以27亿美元的交易将Saks、尼曼马库斯和Bergdorf Goodman合并[3] - 今年夏天,公司承担了更多债务并对为完成交易而借入的大部分资金进行了再融资[3] - 有供应商认为公司要么成功走出困境,因其拥有三大零售商独特的业务组合,要么可能因无法解决问题而不得不出售这三家公司[12] - 接近公司的消息源对整合带来的成本节约覆盖其需求充满信心,并指出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率角度看,考虑到80亿美元的销售额和6亿美元的协同效应,不应过度担忧[7]
买房一次性付清还是还贷30年?差别大了去了!
搜狐财经· 2025-08-26 13:18
经济成本 - 一次性付清可节省全部贷款利息 以100万元贷款及年利率3.5%为例 30年需支付利息约61万元 相当于总成本增加六成[2] - 全款购房通常可享受开发商2%-5%折扣 例如北京某楼盘全款享98折 500万元房产可省10万元[2] - 贷款购房可通过时间杠杆对冲通胀 若将剩余资金投入年化收益5%理财产品 长期收益可能覆盖利息支出[4] - 等额本息还款模式下前10年利息占比超60% 需警惕利息陷阱[4] 资金流动性 - 全款购房将大量资金锁定于房产 面临显著流动性风险 例如2024年某二线城市业主急售房产时挂牌价低于市场价15%且半年未售出[5] - 贷款购房可保留更多应急资金 以30%首付购买500万元房产为例 仅需支付150万元首付 剩余350万元可用于投资或储备[5] - 若将剩余资金配置于年化收益4%的稳健理财 可覆盖部分月供[5] - 投资失败或收入中断可能引发断供风险 2025年某银行数据显示30岁以下购房者断供率较5年前上升2.3个百分点[5] 心理压力 - 全款购房者普遍安全感更强 无需担心失业或利率波动 但可能伴随机会成本 若房价下跌则资产缩水幅度更大[6] - 贷款购房者需承受持续压力 例如北京某90后夫妻月供2万元占收入60% 影响消费和生育计划[6] - 某银行调查显示贷款满5年后76%购房者表示压力可承受[6] 决策因素 - 资金储备方面 若家庭流动资产覆盖全款后仍有6个月以上应急资金可考虑全款 否则贷款更稳妥[7] - 投资能力方面 若能稳定获得高于贷款利率的收益(如4%以上)则贷款可实现财富增值 反之全款更划算[9] - 风险偏好方面 保守型家庭倾向全款以规避不确定性 进取型家庭可能通过贷款扩大资产规模[9] 政策环境 - 2025年多地首套房贷利率降至3.15% 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至120万元 降低贷款门槛[8] - 楼市分化加剧使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产流动性下降 全款购房者面临更大贬值风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