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 Bias(模型偏差)

搜索文档
三位顶流AI技术人罕见同台,谈了谈AI行业最大的「罗生门」
36氪· 2025-05-28 19:59
AI技术发展路径的共识与非共识 - 预训练技术从2023年的行业共识到2025年面临质疑,OpenAI前首席科学家公开认为"预训练已走到尽头",而DeepSeek R1等强化学习模型崛起[1] - 蚂蚁集团技术开放日圆桌讨论显示,行业分化成两派:曹越、孔令鹏等通过跨架构创新(如语言模型应用Diffusion、视频模型采用自回归)实现突破,阿里则坚持Transformer等传统路径[3][4][14] - 当前行业呈现多元探索态势,参与者形容为"摸彩票",不同技术路线本质是平衡模型偏差与数据偏差的尝试[7][17][18] 主流架构的技术突破 - 扩散模型创新:Dream 7B以7B参数量超越671B的DeepSeek V3,通过双向学习处理并行任务,在数学/代码任务表现突出[3][8][17] - 视频模型革新:曹越团队将自回归应用于视频生成,突破Sora无时序先验的限制,通过编码时间关系提升信息利用率[10][11][12] - Transformer持续主导:阿里内部多次"魔改"Transformer后仍确认其最优性,但承认MOE架构在扩展性上的潜力[5][14][16] 模型优化与效率挑战 - MOE架构进展:DeepSeek实现1:20+稀疏比,阿里测试显示1:10-1:20区间效果最佳,但专家数增加会降低训练稳定性[19][20][22] - 多模态融合创新:通过Attention稀疏化提升跨模态效率,端到端优化Tokenize到联合建模的全流程[24][25][26] - 硬件制约明显:GPU对Transformer训练非最优,行业呼吁软硬一体解决方案[34][35][36] 预训练与数据应用趋势 - 预训练价值分歧:2024年认为数据枯竭是共识,2025年美国新观点认为仍有潜力,阿里证实数据增量仍能提升模型性能[38][39] - 算力驱动创新:历史显示算力增长可激活曾被放弃的技术,当前需重点优化算力利用率[40][41] - 创造本质探索:将创作定义为搜索问题,通过可能性空间遍历实现智能生成[42][43] 行业现存问题与应对 - 幻觉控制难题:强化学习可能加剧错误推理模式,阿里尝试通过稀疏自编码器(SAE)定位并抑制相关特征[30][31] - 架构选择成本:模型结构需同时兼容预训练与强化学习,当前每次技术押注成本显著上升[20][33] - 技术迭代哲学:行业进步类似飞机航道调整,需动态修正而非预测终极形态[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