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Out - licensing of innovative drugs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 -仍处盈利初期:中国与全球对比洞察-China Healthcare-Still in earning innings Insights from China vs. Global
2025-08-06 11:33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分析报告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聚焦于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 并与全球交易进行对比分析[1][4] * 涉及多家跨国制药公司(MNCs) 包括阿斯利康(AstraZeneca) 默克(Merck) 辉瑞(Pfizer) 百时美施贵宝(BMS) 罗氏(Roche)等[4][7][30] * 重点提及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包括信达生物(Innovent) 科伦生物(Kelun Biotech) 三生制药(3SBio) 石药集团(CSPC) 恒瑞医药(Hengrui) 荣昌生物(RemeGen) 中国生物制药(Sino Biopharm)等[1][5][7][37][38] 核心观点和论据 **中国对外授权交易的显著增长与全球影响力提升** *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年内涨幅超过75% 远超恒生指数约23%的涨幅 主要驱动力为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活动[1] * 中国对外授权交易量从可忽略水平增长至2024年的103笔 总交易价值飙升至520亿美元 首付款达到41亿美元[8] * 中国交易量占全球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份额从2015年可忽略水平持续增长 2024年达到14.2% 2025年初至今进一步增至16.9%[8][13] * 中国交易价值占比增长更为显著 2024年占全球总值的27.7% 2025年初至今因上半年几笔大交易而爆炸性增长至44.5%[8] **MNCs的战略兴趣聚焦中国资产质量而非成本** * 分析显示MNCs被中国资产质量所吸引 而非仅仅出于低成本效益[1][4] * 在肿瘤领域 MNCs为中国资产支付的首付款中位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3亿美元 vs 1.95亿美元) 尽管少数重磅交易可能扭曲了结果[4] * 过去两年半中 MNCs的对外授权交易中有21%来自中国 交易价值占比约30% 首付款占比约31%[11][14] * 在重磅交易(总价值>10亿美元)中 中国交易的量份额更高达32% 占总价值的34%和首付款的30%[11][16] **交易特征与发展阶段的相关性** * 中国对外授权交易的首付款与资产开发阶段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4][18] * 处于III期临床试验的资产平均首付款最高 超过2亿美元 显著高于其他临床开发阶段[18][20] * 已在中国上市产品的首付款相对较低 约为1亿美元 可能因这些资产需求不高[18] **MNCs青睐中国资产的多重原因** * 全球MNCs财务健康状况良好 拥有强大的自由现金流(FCF) 许多公司的年度FCF远高于其手持现金[22][23] * 例如 辉瑞2025年有100-150亿美元的BD容量 默克设定了约150亿美元的上限[22] * 中国公司拥有扎实的研发能力 能够发现和开发创新药物[25] * 更快的药物开发速度 尤其是在临床前和早期临床阶段[25] * 知识产权保护改善 并更多获得FDA和EMA等海外监管机构的认可[25] **治疗领域和药物形态的焦点** * 肿瘤学仍是MNCs在全球和中国协议中的首要关注点 心脏代谢疾病紧随其后[4][24][27] * 自身免疫和代谢性疾病正在成为新的交易热点[24] *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和双特异性抗体(bsAbs)已成为近年来中国对外授权的主要药物形态[4][37][38] * 2025年初至今 bsAb和ADC在中国对外授权交易中的量份额分别达到20%和23% 显著高于其在全球所有授权交易中8%和8%的量份额[38] * 小分子药物(如GLP-1)和RNA相关疗法可能比细胞和基因疗法(CGT)具有更多的对外授权潜力[4][40] **主要MNCs的交易活动** * 阿斯利康是中国最大的收购方 过去两年半有12笔交易 总价值超过200亿美元 涵盖肿瘤学 心脏代谢和平台技术[30] * 默克在首付款方面领先 支出约17亿美元[30] * 辉瑞以约13亿美元的首付款紧随其后 最近从三生制药收购了SSGJ-707的中国以外权利 首付12.5亿美元[30] **未来潜在的对外授权目标** * 通过比较中国以外交易("ex-China deals")和中国交易("China deals") 识别出有潜力的靶点和形态[45] * 有潜力的抗体靶点包括三特异性T细胞接合器 OX40 CRBN STAT6 HHT和RNA编辑[4] * T细胞接合器(CD3结合的双特异性和三特异性抗体)在国内外交易中都很受欢迎[46][50] * 其他有潜力的靶点包括OX40/OX40L SIRPα等[46][52][54] * 小分子药物在中国交易中不那么受欢迎 但未来有潜力 自2024年以来中国以外市场发生了250多笔交易 是中国的10倍[57][59] 其他重要内容 **对信达生物(Innovent)的更新** * 基于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多元化的产品管线 更新了信达生物的模型 提高了目标价格(PT)并滚动至2026年6月[1][5] * 关键变化包括 1) 增加潜在授权收入 从而因有利的产品组合导致毛利率(GPM)扩张 2) 将mazdutide (GLP-1/GIP)销售的成功概率(PoS)调整为100% 3) 运营支出调整[5] **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潜力与挑战** * MNCs与中国资产的交易很少涉及自身免疫和CNS领域 可能因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历史上缺乏关注 尤其是CNS[28] * 自身免疫和CNS研究的试验结果更依赖于患者自我评估或医生评估 与肿瘤学中更客观的终点相比可能更主观[28] * 中国在自身免疫和CNS领域的资产比肿瘤学资产风险更高 而较小的海外公司更愿意押注于这些领域的中国资产[30] **财务数据披露** * 报告包含了主要MNCs的财务数据 包括现金 短期债务 长期债务 自由现金流和研发支出[23] * 例如 强生(Johnson & Johnson)现金384.74亿美元 自由现金流198.42亿美元 默克(Merck & Co)现金86.29亿美元 自由现金流180.96亿美元[23] **具体交易案例** * 报告列出了2025年初至今精选的业务发展(BD)交易 包括信达生物/罗氏 三生制药/辉瑞 石药集团/阿斯利康 荣昌生物/Vor Bio 中国生物制药/LaNova 恒瑞医药/GSK等[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