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esilient City Construction
icon
搜索文档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如何赋能韧性城市建设?有哪些典型经验做法?
经济日报· 2025-04-27 16:27
传统基础设施短板 - 设计标准滞后且偏低 城市排水系统仅能抵御1至3年一遇降雨 而百年一遇强降雨已常态化[1] - 全国超百万座桥梁中40%服役超20年 智能化监测覆盖率低 人工巡检难以及时发现结构损伤[1] - 应急指挥依赖静态预案和经验 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应用不足 灾害响应滞后[1] - 灾后重建以抢修为主 缺乏系统性协同恢复机制和全生命周期韧性设计[1] 新型城市基建技术应用 - 人工智能算法提升自然灾害预报精度 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灾害场景虚拟推演[2] - 数字化建设实现基础设施运行数据全流程采集分析 构建全天候安全防护体系[2] - 浙江省融合韧性城乡理念 开发全国首个韧性防灾大模型 覆盖省市县乡四级行政层级[3] 浙江防灾实践成果 - 韧性防灾大模型以风险普查数据为基底 可提前24小时预测人口/建筑/交通风险 准确率达96%[3] - 模型支持人口转移安置和物资调度决策 2022年以来多次实战应用效果显著[3] - 浙江电网拥有35千伏及以上线路7.4万千米 变电容量4.91亿千伏安 服务6400万人口[4] 电网韧性提升方案 - 国网浙江建立"韧性减灾大脑" 集成微气象监测/易损性分析/数字孪生等技术[4] - 系统实现台风覆冰灾害动态预报 支持灾前体检-灾中响应-灾后恢复全周期决策[4] - 建成全国首个防灾韧性电网系统 覆盖7.4万千米线路的薄弱环节定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