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digital energy management
icon
搜索文档
汇川技术(300124) - 2025 Q3 - 业绩电话会
2025-10-24 16:0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 [17] - 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 [19] - 前三季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 [20] - 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9亿元人民币 [21] - 前三季度整体毛利率为29.27%,同比下降约1个百分点,主要受产品结构变化影响,新能源汽车业务占比提升且其毛利率较低 [21] - 前三季度三费(销售、管理、财务及研发费用)总额为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9%-20%,其中研发投入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占营收比重为9.5% [22] - 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为1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 [25] - 第三季度单季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仅为4%,主要受新能源汽车业务增速放缓拖累 [26] - 第三季度单季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 [27]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工业自动化业务(通用自动化):前三季度营收1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第三季度单季营收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 [28][32] - 工业自动化业务细分产品:通用伺服系统营收53亿元人民币,PLC及HMI营收13亿元人民币,工业机器人营收9亿元人民币,AC驱动营收41亿元人民币 [33] - 新能源汽车业务(含汇川联合动力):前三季度营收1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第三季度单季营收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 [33] - 智能电梯业务:前三季度营收36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35] - 工业自动化业务第三季度订单恢复良好,下游多个行业呈现正增长,高毛利率产品如伺服、PLC增长良好 [30][31] - 新能源汽车业务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客户结构更加均衡,前三季度获得超过20个海外新项目定点及近60个新项目提名 [34] - 新能源汽车业务第六代产品平台研发按计划进行,智能底盘业务进展迅速,悬架产品进入B样阶段并获得客户定点 [34]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海外市场是公司未来重点,海外整体业务规模是中国市场的2-3倍,公司目前海外市场份额仍较低 [7] - 新能源汽车业务海外收入前三季度同比增长超过50% [35][80] - 工业自动化业务通过跟随下游客户出海及行业特定全球化两种方式拓展海外市场 [32] - 智能电梯业务在海外市场(欧洲、东南亚、印度)实现稳步增长 [36] - 公司海外本地化员工约700人,并在泰国、匈牙利、北美等地建设生产基地以支持海外扩张 [56][58]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确立工业自动化和新能源汽车为当前两大核心业务("双王"业务),并视其为黄金赛道 [5][6][9] - 工业自动化未来发展方向是自动化、软件和数字化的融合,即智能制造 [6][7] - 公司将重点布局两个新的增长曲线:智能机器人业务和数字化能源管理业务 [14][15][16] - 为适应新业务发展,公司正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计划成立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能源管理两个新的事业部 [16][77] -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公司通过提供解决方案和产品组合,持续从海外竞争对手处获取市场份额 [52][55] -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面临主机厂自研部件的竞争,但公司认为第三方供应商仍能占据50%-70%的市场份额,并通过提供定制化模块等方式应对 [88][89] - 公司致力于提升海外业务收入占比,目标达到20%-30% [83][127]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第三季度工业自动化下游需求出现复苏,在管理的约45个行业中,有30多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如流程工业(造纸、化工、炼油)等 [49][50] - 对第四季度及2026年工业自动化业务增长势头保持乐观,预计增长惯性将持续,但增速能否达到第三季度水平尚不确定 [50] -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存在"内卷"现象,但电动化叠加智能化是长期趋势,对未来前景仍充满信心 [78][92][93] - 工业自动化业务毛利率保持稳定,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以及供应链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96][126] - 公司重视研发投入,将其视为未来两三年增长的重要源泉;同时注重费用控制,但不会过度压缩影响长期增长 [138][140]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在9月的工业博览会上发布了面向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无框电机、高功率密度驱动器、高密度传感器及行星滚柱丝杠等产品,并推出了线性执行器、行星旋转执行器及七轴仿生臂等模块 [37][38] - 公司发布了工业软件新品及IFG(工业大脑)等AI相关产品,并推出InnoAir无线革命技术,致力于智能制造技术发展 [40][41][42] - 公司考虑未来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但目前尚未提上正式议程 [183]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 工业自动化下游行业需求复苏是否反映中国制造业整体好转?未来趋势如何?市场份额提升主要来自海外还是国内对手?海外拓展策略和投入? [45] - 回答指出第三季度下游多数行业需求复苏,但对未来季度增长持谨慎乐观态度 [48][50] 市场份额提升主要来自替代海外品牌,尤其在汽车装备、半导体、锂电池、物流设备等领域 [52][54][55] 海外拓展策略包括本地化招聘(已有约700名海外本地员工)、研发符合欧美标准的产品、建设海外工厂,并积极寻求投资并购机会 [56][58] 问题: 智能机器人业务的定位是部件供应商还是整机供应商?目标行业? [47] - 回答明确公司将首先致力于建立核心部件的竞争优势,并利用渠道和供应链优势 [60] 在整机方面,更侧重于为特定工业场景提供工业机器人或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而非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 [61][62] 目标客户包括国内外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 [68] 问题: 智能机器人业务客户反馈、目标客户定义、成果可见时间表?新事业部人员规划?数字化能源管理业务战略变化?新能源汽车业务展望及海外进展? [65][66][67] - 回答称产品发布后客户反馈积极,已获得少量订单,多数客户仍在沟通中 [68][69] 新事业部管理层和详细规划仍在制定中 [71][73] 数字化能源管理业务战略从聚焦储能转向更广泛的智慧能源管理,寻找新商业模式 [75][76] 新能源汽车业务全年30%营收增长目标有望达成,海外业务占比提升至20%-30%是目标,智能底盘是未来重点 [79][80][83] 问题: 新能源汽车业务第三季度放缓是否因客户自研?补贴退坡对明年影响? [85][86] - 回答澄清第三季度放缓主因是部分客户销量不佳导致订单波动,而非客户自研 [90] 认为补贴退坡短期有影响,但电动化+智能化是长期趋势,行业经历高速发展后自然放缓是正常的 [91][92][93] 问题: 未来2-3年净利润率能否维持12%或更高? [94] - 回答表示更关注绝对营收和利润增长,集团层面目标未来净利率提升至13%-14% [96][99] 工业自动化业务利润率保持稳定,费用率控制是重点,但会保障战略投入 [97][98] 问题: 工业自动化海外收入占比?对软银收购ABB机器人业务的看法? [101][103] - 回答称难以精确统计海外收入占比,但"跟随出海"模式贡献了约50%-60%的海外业务 [105][108] 认为软银收购ABB机器人业务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将有更大机会 [109][110] 问题: 工业自动化业务利润率、价格竞争程度、库存水平?智能机器人业务软件布局? [112] - 回答指出工业自动化核心利润率提升,价格竞争依然激烈但略好于去年,下游渠道库存正常 [113][114] 智能机器人业务软件方面将结合计算机视觉、运动控制及大模型技术 [115][117] 问题: 工业自动化中"其他产品"类别增长动力?出海合作模式规模?智能底盘业务盈利前景和竞争? [119] - 回答列举了气动、3C、精密机床、高效电机、传感器等"其他产品"增长迅速,但规模尚小 [119][120] 出海合作模式前三季度贡献约9-10亿元人民币,占海外业务50%-60% [121] 智能底盘业务竞争激烈,但公司具备优势,盈利水平尚难判断 [122][123] 问题: 第三季度工业自动化毛利率是否持平(剔除新能源汽车影响)?海外收入占比20%目标进展及挑战? [125] - 回答确认第三季度工业自动化毛利率同比略有提升,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和成本控制 [126] 海外20%-30%目标不变,但面临品牌认知、产品标准认证、本地人才工作风格差异等挑战,将通过参展、并购等方式逐步解决 [127][130][131] 问题: 工业自动化在半导体前道环节的产品和贡献?未来费用率目标? [134][137] - 回答称在半导体前道环节(如CMP、光刻)提供驱动、控制器等解决方案,但目前营收贡献占比约1%-2% [135] 未来费用率目标维持在16%-17%左右,不会过度压缩,以保障研发和销售等长期投入 [138][140] 问题: 第四季度及明年工业自动化增长预期?第三季度增长动力是否可持续?智能机器人业务模式与竞争对手差异? [146][149][152] - 回答指出因去年第四季度基数较高,今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速可能放缓,但增长势头延续 [148] 第三季度增长动力来自锂电池等多个行业复苏及公司渗透率提升 [150] 智能机器人业务模式强调平台化、标准化产品开发,以满足更广泛客户需求,区别于单一客户定制模式 [154][155] 问题: AI智能体(Agent)战略布局?传统算法公司是否更有优势?工业AI智能体需求? [156] - 回答称公司采用集成第三方大模型并结合工业场景数据的方式开发AI智能体,认为拥有工业场景理解和数据的公司更具优势 [157][160] 内部已使用AI智能体提升效率,但面向客户的工业大脑产品尚在推广初期 [163][164] 问题: 工业软件业务发展的最大挑战?是否有并购计划?公司未来是否会转向"软件+硬件"? [167][169][175] - 回答指出工业软件发展挑战在于基础数学模型积累不足、客户使用习惯固化 [169][170] 并购计划主要聚焦于生态型投资,收购小型公司融入自有平台,而非大型昂贵标的 [172][174] 公司看好"新架构+AI"为工业软件带来的新机遇 [176][178] 问题: 智能机器人已获订单详情及未来3-6个月订单展望?公司是否考虑香港上市? [179][182] - 回答称已获小批量订单涉及伺服驱动器、执行器等部件 [180] 预计驱动和电机类产品可能较快形成订单 [181] 公司考虑香港上市,但尚未列入近期工作议程 [183] 问题: 智能机器人部件间的协同?数字化能源管理与储能业务的区别? [185] - 回答强调部件间存在自然协同,例如模块化产品整合了电机、驱动、编码器等 [187] 数字化能源管理是更宏观的概念,旨在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高效利用,储能仅是其中一部分 [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