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鼎

搜索文档
文物中的“清风万里”
人民日报· 2025-08-02 06:00
图为西周时期的四十三年逨鼎。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赵抃入蜀"图长方枕。 图为清代乾隆年间的海晏河清尊。 从先秦时期监察制度的萌芽,到历朝历代清廉官员的风骨,再到社会各阶层对廉洁风尚的推崇,文物带 领我们全面感知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发展。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四十三年逨鼎,共有10件,其中8件内壁铸有相同的铭文,单篇316字。铭文为 我们还原了2800多年前的一场隆重的册命过程,通过繁复的仪式,单逨被周宣王任命为官司历人。同 时,铭文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任前廉政谈话"。在这次"谈话"中,周宣王对单逨提出了四 个告诫:一是施政办事要谨慎,不能贪图安逸,放纵自己;二是要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依法行 政;三是审理案件要明辨是非,不偏不倚,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四是要廉洁自律,不得以权谋私。 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话,但内涵丰富,可以看出周宣王对官员廉洁从政的期待,也反映了我国的监察制度 在西周时期就已有雏形。"廉者,政之本也。"追溯我国廉政监察制度的渊源,学术界一般认为从秦代设 置的御史大夫开始,殊不知中国的监察制度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萌芽。2000多年来,"清廉"始终是为官 施政之本。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