榭
搜索文档
园林风景中的意蕴与巧思(文化中国行·华夏博物之旅·传统建筑)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概述 - 文章核心观点: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亭轩台榭”四类景观建筑,形式灵活多样,承载观景、休憩、游赏等实用功能,并作为空间布局的重要节点,体现了古人的空间智慧与文化意涵 [3] 亭的建筑特点与历史演变 - 亭是以数根柱子支撑屋顶的小型建筑,一般无墙开敞、结构轻盈,平面形制丰富包括三角、六角、八角、方形、圆形、扇形等 [4] - 亭最初源于先秦时期边防要塞上的军事设施,用于观察敌情与防御,秦汉时期设有“亭制”,《汉书》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4] - 隋唐以后亭的建造技艺成熟,出现“亭台”“亭榭”等组合,成为园林不可或缺要素,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兰亭”因文人雅集而名满天下 [6] - 北京陶然亭公园内有“华夏名亭园”,仿建“醉翁亭”“鹅池碑亭”等10余座名亭 [6] 轩的建筑特点与功能 - 轩的本义源自车舆,明清之后逐渐引申为设有高窗、采光良好、视野开阔的建筑空间,明代《园冶》强调其选址应设于高敞之处以发挥观景特性 [7] - 相比亭的四面通透与榭的临水而立,轩更强调建筑与环境间的有机联系,以形成框景与视线导引,例如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临水而建,平面呈扇形,凭栏可环眺三面之景 [7] - 上海松江方塔园的“何陋轩”以现代建筑语言重新诠释传统,使用毛竹结构、棕绳捆绑、茅草屋面等简约几何造型 [8] 台的建筑特点与历史地位 - 台的本义是用土堆筑成的方形高而平的建筑物,早期以夯土建造,兼具宜居和防御功能,作为权力象征 [9] - 春秋时期楚灵王所建“章华台”北魏记载“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宽度约合35米,登临者需休息三次方能登顶 [9] - 秦汉时期高台建筑如“铜雀台”“未央宫”等多作为主体殿堂,北京天坛“圜丘坛”为三层白石圆台,象征“天圆地方”宇宙观 [9][10] 榭的建筑特点与现代应用 - 榭本义是建于高台之上的屋宇,后衍生出架于水边的景观建筑称为“水榭”,《园冶》阐释其设计强调因景设构,顺应环境灵活布置 [11] - 园林中的榭常建于池畔,基座一部分落于岸上,另一部分悬挑水面,临水一侧通面开敞,设栏杆、槛窗,屋顶为歇山回顶式 [11] - 苏州拙政园的“芙蓉榭”呈歇山顶、三面通透,网师园的“濯缨水阁”以石柱支撑于水面,连接假山和游廊 [11] - 现代设计中榭的空间理念通过悬挑、架空等手法强化建筑与水体关系,融入观景、休憩等功能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