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毒隐翅虫素
icon
搜索文档
近期“飞行的硫酸”活跃,遇到千万别拍!
央视新闻· 2025-10-04 09:22
隐翅虫的生物学特征与分布 - 隐翅虫属于鞘翅目隐翅虫科 体长一般在5至10毫米 外观细长[1] - 全球已知隐翅虫有66000多种 其中对人有威胁的仅20多种 中国常见的有两三种 最常见的是梭毒隐翅虫[1] - 梭毒隐翅虫分布广泛 除西藏外中国其他地区均有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数量较多 外观为红黑相间的警戒色[1] 隐翅虫的毒性及致病机制 - 毒隐翅虫体内含有强酸性毒素毒隐翅虫素 是一种接触性毒素 接触皮肤会引起隐翅虫皮炎[3] - 皮炎症状包括瘙痒 刺痛 灼烧感 皮肤出现线性红斑 水疱或脓包 消退后易结痂留疤 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反应更强烈[3] - 毒隐翅虫在不受惊吓时极少主动释放毒素 多数伤害源于人们惊慌拍打虫体 使毒素释放到皮肤上[3] - 有案例显示 拍死隐翅虫后未洗手揉眼 导致眼周和颈部皮肤严重受损 险些毁容[4] 隐翅虫伤害的预防与正确处理方法 - 遇到毒隐翅虫正确方法是不要拍打 应轻轻吹走或弹走[6] - 若不慎拍死在皮肤上 需第一时间用大量肥皂水冲洗 若在眼睛旁则用清水冲洗 以洗去毒液减少损伤[8] - 清洗后避免涂抹酒精 碘伏 牙膏等偏方 并克制抓挠以防二次感染 若仍感不适需就医 在医生指导下外涂或内服药物治疗[8] - 预防方面 在户外活动时穿长袖 长裤和包脚鞋以减少皮肤暴露 可同时避开蚊子和蜱虫[6] - 毒隐翅虫有趋光性 夜间需关好门窗 关闭睡眠环境光源 避免在灯光下的草丛活动[6] - 该虫喜欢潮湿环境 在闷热湿度大的雨季数量和活动频率上升 活动期为4月至10月 高峰期在6至9月 夏秋季节需多加注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