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雷达

搜索文档
电磁波,看见宇宙的“眼睛”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10:03
电磁波与人类感知 - 人类视觉本质上是三种视锥细胞对波长564、534和420纳米电磁波的编码响应,形成红绿蓝三色感知[3] - 不同动物视锥系统差异显著:猫狗为二色视觉,鸟类/爬行动物为四色视觉,虾蛄拥有12种感光类型的复杂视觉系统[3] - 结构色通过微观结构对电磁波的干涉衍射产生连续色谱,如甲虫金属光泽、孔雀羽毛亮带和拟态章鱼的迷彩能力[7] 电磁波科学发现与应用 - 麦克斯韦1864年预言电磁波存在,赫兹1886年实验证实,马可尼1896年首次实现电磁波通信[4] - 电磁波具有电场与磁场垂直振荡传播的特性,无需介质即可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4][5] - 不同波段电磁波应用差异显著: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红外线携带热量,射电波穿透宇宙尘埃[5] 天文观测技术演进 - 人类观测从可见光拓展至全电磁频谱:射电望远镜探测"巨引源",微波测量宇宙背景辐射,X射线揭示黑洞活动[8][9] - 太空望远镜突破大气限制,哈勃/韦伯等实现多波段探测,开启"读全谱"时代[8] 中国电磁波观测设施 - 子午工程代表性设备包括:四川稻城313面天线组成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DART),工作频段150-450MHz,全球唯一实时太阳射电成像系统[10] - 山东大学参与建设威海文登站(GNSS电离层监测仪、数字测高仪、流星雷达)和荣成槎山站(15MHz-15GHz宽频太阳射电监测系统),构成空间环境感知网络[11][12] - 观测设备采用被动接收(望远镜)与主动发射(雷达)两种探测模式,突破肉眼观测限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