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

搜索文档
探寻尘封2000多年的楚国文明(赓续历史文脉·考古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7-21 06:12
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 - 武王墩一号墓是迄今为止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位于安徽省寿县以东的淮南地区 [5] - 墓葬出土1万余件各类文物,包括青铜器、漆器、玉器等,为研究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器用制度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8][13] - 考古团队采用乙二醛法保护漆木器,使用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对脆弱竹席进行预加固,这些技术在国际上具有首创性 [9][10] 考古技术与方法 - 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团队由15所大学和科研单位组成,许多技术在该项目中首次大规模使用 [9][10] - 团队采用分条提取方式提取最长约7.5米的竹席,总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法 [10] - 通过多学科、多平台协作,运用新手段、新工具,提高了考古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 [10] 考古团队与工作过程 - 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艰苦条件下完成了7万立方米封土的清理工作 [11] - 团队采用传统手工挖掘方式,不使用大型机械,分探方一点点掘进,工作持续近两年 [11] - 考古领队注重培养年轻人,鼓励他们将想法投入实践,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 [11][12] 墓葬历史与背景 -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三和镇,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大型墓地,占地约150万平方米 [12] - 陵园除主墓一号墓外,还分布有大型车马坑、大型陪葬墓、祭祀坑等相关遗存 [12] - 结合文献史料和出土文字材料,初步判断该墓主人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