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Windows Mobile
icon
搜索文档
Jerome Powell says the AI bubble and the dot-com bust are different. He’s wrong.
Yahoo Finance· 2025-11-01 02:08
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构成 - 纳斯达克泡沫顶峰时市值最高的公司包括微软、思科系统、英特尔、太阳微系统和德州仪器等科技巨头 [1] - 当时纳斯达克前100名公司主要由拥有实际业务、收入和盈利的科技公司主导,而非仅有概念的公司 [1][2] - 泡沫期间的主导企业是提供IT基础设施的“实体”公司,类似于淘金热中销售“镐和铲子”的企业 [1] 互联网泡沫时期龙头公司的财务数据 - 微软作为全球最具价值公司,市值达4650亿美元,过去12个月销售额为220亿美元,盈利87亿美元 [7] - 思科系统市值4500亿美元,销售额150亿美元,盈利25.5亿美元;英特尔市值3800亿美元,销售额290亿美元,盈利73亿美元 [7] - 纳斯达克前30大市值公司中,23家公司过去12个月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25家公司实现盈利 [7] 对互联网泡沫的常见误解澄清 - 认为互联网泡沫主要由Petscom和eToys等概念公司主导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些公司实际规模很小 [8] - 雅虎作为最大互联网公司,市值仅短暂突破1000亿美元,远低于科技巨头;亚马逊峰值市值不足300亿美元,仅为微软或思科价值的5% [8] - Petscom在IPO中仅融资8250万美元,峰值市值仅为5亿美元,相当于思科市值的01% [9] 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投资者损失 - 从泡沫顶峰到2000年底约10个月内,微软投资者损失超过一半资金 [11] - 到2001年春季,思科股价下跌75%;到2002年秋季,英特尔也损失了四分之三的价值 [11] - 微软投资者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花了13年时间才收回投资 [12] 当前AI热潮与互联网泡沫的对比分析 - 有观点认为当前AI热潮不同于互联网泡沫,因为主导公司拥有实际盈利和商业模式 [4][5] - 但文章指出这种对比基于对互联网泡沫的错误认知,当时市场主导者同样是拥有实际业务的公司 [4][5] - 互联网泡沫时期投资者的方向判断正确,但错误在于时机把握、估值判断和赢家选择 [13] 科技投资的历史经验教训 - 互联网泡沫投资者在时机上过早,世界真正被互联网改变是在高速互联网普及和智能手机推出之后 [13] - 估值错误明显,微软股价为过去12个月销售额的20倍和每股收益的50倍,思科股价为去年销售额的180倍 [14] - 选择赢家困难,2000年的科技巨头大多未能主导新经济,如雅虎被谷歌取代,当时还未出现Facebook和特斯拉等公司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