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电信服务、通信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1] - 公司:Crown Castle International Corp.(纽交所代码:CCI),主要客户为美国三大无线运营商Verizon、AT&T和T-Mobile,以及正在建设网络的DISH networks [1][4]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司业务模式及增长信心来源 - 核心观点:公司对未来营收有长期可见性,有信心实现每股股息7% - 8%的增长 [3][4] - 论据:业务与美国无线数据的潜在需求相关,过去十年无线数据年增长率约30%,行业预计未来5 - 10年仍将保持该增速;公司主要客户是美国三大无线运营商,每年在改善网络质量上投入约300 - 400亿美元;与四大客户签订了10 - 15年的主租赁协议,目前已签约未来收入超400亿美元,相当于约7年的签约收入;过去20年经历的衰退期,公司营收和EBITDA仍能增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呈反周期性 [4][5][6] 美国宏观塔业务增长驱动因素 - 核心观点:今年有机塔业务预计增长约6%,为行业最高 [10] - 论据:协议结构上,每年有3%的基础收入增长,同时每年有1% - 2%的站点退役导致收入减少,综合带来约2%的年同比增长;剩余4%的增长来自于美国数据需求增加,促使客户增加天线设备,包括在已有设备的塔上增加设备和在原本无设备的塔上安装设备 [11][12] 5G发展阶段及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 核心观点:公司7% - 8%的增长率主要基于类似4G的使用场景延续,若5G开启更多新使用场景,公司可能实现更快增长;5G投资周期可能长达数十年,目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 [17][18] - 论据:4G的升级使视频普及,带来了如在线银行、使用Uber和Waze等新的消费场景;5G的实施需要大量设备和时间,预计未来5 - 10年客户将进行大量投资 [15][16][18] 成本控制与通胀应对 - 核心观点:公司有信心应对输入性通胀,不会因通胀挤压毛利率 [19] - 论据:公司最大的成本项是塔下土地的长期租赁,平均租赁期限为36年,占成本的约70%,且土地租赁有3%的成本递增;与租户的协议中也有3%的收入递增,可抵消成本递增;公司毛利率约70%,收入增长高于成本增长 [20] 小基站业务发展前景 - 核心观点:小基站业务是公司未来的重要增长驱动力,预计业务规模将在未来几年翻倍 [22][29][30] - 论据:小基站是行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可满足5G应用场景对低延迟和高密度数据的需求,如自动驾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公司10 - 15年前开始大力投资小基站,业务模式与塔业务类似,合同条款相同,客户也相同;初始现金流量收益率为6% - 7%,随着租户增加,收益率可提升至10% - 12%甚至15% - 18%,远高于公司的资本成本;今年计划建设5000个节点,预计明年将翻倍至10000个或更多 [23][26][27][29][30] 固定无线对业务的影响 - 核心观点:固定无线可能成为网络投资和运营商增量收入的重要驱动力 [31] - 论据:T-Mobile和Verizon大力推广固定无线,作为家庭有线电视的替代品;典型家庭每月消耗约400GB数据,是典型用户的40倍,需要小基站来满足容量需求,但目前固定无线的商业和消费应用尚处于早期阶段 [32] 业务竞争优势 - 核心观点:塔业务和小基站业务都具有竞争优势,公司处于有利地位 [33] - 论据:塔业务方面,由于监管限制和经济原因,新建塔难度大,存在巨大的先发优势;小基站业务方面,经济上,在已有系统附近建设新系统风险大;运营上,建设小基站的许可和分区流程复杂,耗时18 - 36个月;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第三方小基站提供商,覆盖了28个顶级市场 [34][35][3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通常在10月进行股息决策更新 [9] - 目前美国约有15 - 17.5万座塔和15万个小基站,公司已建设5.5 - 6万个小基站,另有5.5万个处于合同建设中 [29] - 公司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美国无线数据需求下降的理论风险,以及客户投资速度和对5G投资的货币化能力影响公司业务增长 [40][41][43] - 目前自动驾驶和AR、VR尚未使用小基站或无线网络,未来将向移动化发展,需要无线通信支持 [45][46] - Starlink低地球轨道卫星网络主要用于提供无覆盖区域的无线覆盖,与公司业务在已有覆盖区域不构成竞争 [48] - 公司客户存在内部开发小基站节点的情况,但从经济角度看,长期小基站将由第三方建设,公司作为主要第三方有望保持优势 [49]
Crown Castle International Corp. (CCI) Management Presents At Nareit's REITweek: 2022 Investor Conference (Tran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