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产业跟踪
机器人机器人(SZ:300024)2025-01-15 15:05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机器人产业,特别是人形机器人[1][2] - 公司:特斯拉、英伟达、谷歌、OpenAI、FigureAI、亚马逊、中国机器人厂商(如UV选、智源机器人、零和通用等)[1][2][5][11][15][17][18]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 - 人形机器人是AI的终极产品形态,2025年可能出现加速[2] - 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实现量产,2026年达到5-10万台,2027年达到几十万台[19][20] - 中国机器人厂商在成本降低方面取得进展,预计2025年将有几千台人形机器人订单[17] 2. AI大模型对机器人产业的影响: - AI大模型(如Generative AI、Agent AI、Physical AI)将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特别是Physical AI(机器人智能)[5][6] - 大模型能力提升将降低对硬件载体的依赖,提升机器人执行任务的复杂度[6][9] - 英伟达在Physical AI领域的布局,包括算力、大模型和机器人应用开发的核心组件[7][8] 3. 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卡点: - 成本问题:机器人脖子以下部分(硬件)成本高,脖子以上部分(智能)反应能力不足[3][4] - 数据训练问题:机器人大模型缺乏真实物理数据,特斯拉和谷歌通过不同路径解决(真实物理数据 vs 仿真数据)[13][14][15] 4. 国内外机器人产业发展对比: - 国外在大模型和训练上占优,国内在应用端更活跃[16][17] - 国内机器人厂商在汽车工厂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应用较为明确,海外以特斯拉为主[18] 5. 特斯拉的机器人量产计划: - 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2026年达到5-10万台,2027年达到几十万台[19][20] - 特斯拉的供应链以海外供应商为主,但国内供应商在1到10阶段有望分得市场份额[31] 6. 成本降低与硬件改进: - 合成数据的使用降低了机器人训练成本,英伟达通过合成数据训练机器人[30] - 硬件成本仍有下降空间,特别是执行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31][32] 7. 国内供应链机会: - 国内供应商在特斯拉供应链中的机会主要集中在执行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31][32] - 国内厂商如明智电器在特斯拉供应链中有望取得较高份额[38] 其他重要内容 - 英伟达的Physical AI布局:英伟达通过算力、大模型和机器人应用开发的核心组件为Physical AI做准备[7][8] - 谷歌与特斯拉的机器人模型进展:谷歌的RG1和RG2模型,特斯拉的XAI模型Grok3即将推出[11] - 合成数据的应用:合成数据在机器人训练中的应用,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鲁棒性[30] - 国内机器人厂商的进展:UV选、智源机器人、零和通用等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订单和出货量[17] 数据与百分比变化 - 特斯拉计划202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2026年达到5-10万台,2027年达到几十万台[19][20] - 国内机器人厂商预计2025年将有几千台人形机器人订单[17] - 特斯拉的执行器价格中数约为3000元[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