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6维力传感器产业解读-人形机器人系列解读
机器人机器人(SZ:300024)2025-02-13 18:5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机器人6维力传感器产业 - 公司:美国ATI、瑞士Schift、德国ME - Sensorik、雨利、坤维、蓝点触控、宝武镁业、易普力公司、APS公司、意法半导体(ST)、安培龙、格力地产、小鹏及其他老牌和新兴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竞争格局 - 全球市场由美国ATI、瑞士Schift和德国ME - Sensorik等领先公司主导,覆盖航空航天和工业机器人等高精领域,产品精度达1‰以下甚至5‱以下;国内厂商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如协作机器人和医疗设备领域[3] - 国内厂商如雨利、坤维、蓝点触控等在材料、工艺和校准系统上与国外有差距,产品长期稳定性不足,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4][6] 技术难点 - 技术难点体现在高性能材料、精密加工工艺和算法三方面;高性能合金国外技术优于国内,国内加工多为人工贴片影响精度等,六个方向力测算需温度补偿算法平衡,标定设备与数据库支持是关键壁垒[5] 行业现状 - 国内主要厂商雨利在汽车碰撞测试假人领域份额大,其他厂商集中在人形、服务机器人及医疗设备等中低端市场;国内产品误差约1‰,国外可达0.1‰以下,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6] 突破方向 - 未来突破方向为材料国产化与工艺创新,如低碳面不锈钢应用、蚀刻与自动化贴片技术发展、改进解耦算法提升温度补偿效果[4][7] 成本结构与降本空间 - 国内终端产品成本结构为材料成本40%、加工成本30%、标定测试成本20%;近年来有降本趋势,未来降本可通过优化材料选择、高效加工工艺及改进标定测试流程实现[4][8] - 降本集中在生产成本、材料替代和工艺优化;提高自动化水平、材料替代(如铝合金换钛合金)、3D打印替代CNC加工可降低成本[9] 工艺优化 - 贴片环节自动化可提升精度和良率,国内公司努力将贴片精度从50微米提至10微米,良率从50% - 70%提至70%以上;3D打印可减少CNC加工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10][11] 设备工艺壁垒 - 壁垒体现在弹性体加工、应变器贴装和算法;弹性体加工工序难,应变器贴装依赖日本高价设备,算法需解耦算法实现高精度测量[12] 工业突破潜力方向 - 利用电池辅助定位技术提高贴片效率、通过表面微结构设计提高弹性体表面精度、MEMS方案和3D打印方案有潜力;MEMS方案低成本但精度有限,3D打印可减少加工成本和缩短开发周期[13] MEMS方案优劣势 - 优势是低成本,量产货成本为传统方案十分之一;劣势是精度有限,适用于对价格敏感但对高精度要求不高的场景,且传统复杂梁结构难实现[14] 3D打印技术影响 - 能减少40% CNC加工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周期,使企业灵活响应市场需求[15] 国内外公司差异 - 结构设计上,ATI用十字梁,国内多逆向实心梁有耐久性问题,Passat用八度分体结构,云力用双层环形弹性体;材料选择上,ATI用不锈钢和钛合金,国内中低端多采用铝合金[17] 行业挑战 - 面临生产工艺、产品耐久性及精度等指标验证挑战,预计2025年下半年出样品验证下游指标,2026年有产品耐久性等指标结论,工艺成本迭代能力是未来竞争重要因素[18] 竞争优势 - 算法与标准制定能力是形成高护城河的重要因素,决定公司定价权和市场竞争力,能优化工艺提升性能降低成本[19] 企业进展 - 安培龙预计2025年底推出样品,格力地产2024年已送样,小鹏等老牌和新兴公司陆续布局,企业优化工艺降低成本提升市场集中度[20] 应用前景 - 机器人应用中每台需3 - 4个六维力传感器,市场价值可观,赛道未来集中度高,有生产工艺与算法突破能力的企业将占较大份额[2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3D打印技术在六维力传感器开发中虽有缩短周期和降低成本优势,但精度存在不确定性,尚无相关产品和数据证明其对精度的影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