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6维力传感器产业解读
机器人机器人(SZ:300024)2025-02-16 19:54

纪要涉及的行业 六维力传感器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市场由美国的H&M、约翰逊和德国的ME主导,覆盖领域以国外为主;国内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包括协作机器人、医疗设备等领域 [1][4] - 国内与国外在材料、工艺和校准系统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精度、温偏系数和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等方面 [2][4][5] 成本结构及降本空间 - 六维力传感器成本结构:材料成本约40%(主要来自台型底基础及硬面剂),加工成本约30%(主要工序为CNC加工、各处理和表面处理),标较测试成本约20% [7] - 降本路径:材料国产化(如用国产薄膜硬边剂替代HPN)、贴面环节自动化、3D打印替代CNC加工 [8][9] 工艺难点与突破方向 - 工序难点:算法、弹性仪加工(需五轴机床和真空吸附工装)、贴装(自动切片机成本高) [10] - 工艺突破:切片效率(如宇利他用电磁辅助定位技术提升生产效率约三倍)、贴片生产工艺、弹性体表面结构处理(如API在弹性体表面做微结构提升精度) [11] 新技术方案 - MEMS方案:应用较成熟于意法半导体的6V感感机,但精度在满量程仅达3%左右,存在精度问题,主要难点在于各项异性硅材料导致维基偶合度大幅提升和CIAE工艺难实现复杂量结构 [12][13] - 3D打印方案:优点是开发周期变短、成本下降,但目前没有样品和数据,精度等方面影响未知 [14] 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 - 海外API主要采用十字梁结构,国内基本逆向参考十字梁结构,耐久性存在问题;国内中低端主要用铝合金,也有不锈钢 [15][16] 行业竞争阶段 - 今年下半年主要比拼精度是否满足指标,明年上半年或下半年关注耐久性等其他指标,后年开始比拼工艺成本迭代 [1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行业壁垒较高,上市公司未来关注度会较高,市场对公司数量容纳度有限,产品和生产工艺迭代更好的公司份额会更高 [18][19] - 相关公司的算法和标教能力以及精密加工工艺是形成各自竞争力的核心点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