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本体专家 (1)
机器人机器人(SZ:300024)2025-02-24 15:3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机器人行业 公司:华为、赛力斯、雷赛、顾高、豪能、瑞迪、智驱蓝、黛珂利尔、汉威科技、银河通用、Figure、腾讯、经纬恒润、Utime、维格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华为机器人领域布局:聚焦脑赋能,由华为云负责大模型开发,不直接生产机器人本体;数字能源部门提升续航能力;视觉技术由车辆业务部门共享;其他硬件技术转移至基米公司,基米负责研发关键零部件 [3] - 华为不涉及小脑运控原因:运动控制复杂度高,需切片处理,华为选择与雷赛、顾高等第三方运动控制厂商合作 [2][5] - 其他主机厂运动控制技术开发:小米、奇瑞等主机厂可能自行开发运动控制系统,华为也有能力通过合作掌握技术 [6] - 不同运动控制方案对比:特斯拉采用重复模仿人类动作训练,方法简单但有局限性;波士顿动力采用自生成指令集精准控制,与大脑结合紧密但难度高 [7] - 小脑耦合侧重:小脑应更注重与硬件的耦合,通过与硬件制造商合作定制和优化技术 [8][9] - 华为机器人领域大模型规划:采用盘古大模型三层架构(大模型、大场景、小场景)和“5+N+X”模式,便于前端机器人接入和应用;每年第三季度左右发布成果,特殊情况一年两次,需与生态伙伴共同训练完善 [2][10] - 大模型完善周期和数据采集方式:大模型每年完善,2025 年可能 5 - 6 月或 7 - 8 月完成;数据采集采用大模型与机器人运动控制结合,结合仿真与实际运动对比优化准确性 [13] - 仿真和实际数据训练比例:合作伙伴约 70% - 80%数据来自仿真,成本低;预设注重现实场景模拟,投入高但效果准确 [14] - 硬件供应商遴选情况:正在考察豪能、雷赛等供应商,第三季度发布会后基本确定,目前处于产线布置阶段 [2][16] - 机器人领域“卡脖子”问题:严格来说机器人领域无真正“卡脖子”问题,但华为需重新积累相关技术 [17] - 赛力斯样机及合作情况:赛力斯样机预计 6 - 7 月下线,华为样机下线后合作脑植入等项目,最终产品打赛力斯品牌,华为提供脑赋能等支持,类似孵化器模式 [2][19][21] - 华为与赛力斯合作进展及预期:目前部分同事以车 BU 形式参与,未来合作不确定,缺乏量产经验;若二季度机器下线,三季度发布会展示人工智能赋能,四季度量产则项目完成 [4][22][23] - 华为不同领域赋能区别:养老、教育等领域是产品或零售层面赋能,对车企是深层次技术支持和产业链整合 [24] - 华为业绩及国家政策影响:2025 年业绩基本恢复到顶峰,国内市场业绩占比 60%,得益于国家支持 [25] - 华为机器人产业链布局策略:扶持相关企业推动产业链发展,硬件领域是蓝海;在机器人仿真模型平台国内唯一投入,有资金和算力优势 [26][27] - 赛力斯运动控制优势:拥有大型生产线可调整修改,能进行重资产投资,可与不同供应商合作观摩学习 [29][30] - 与经纬恒润合作优势:经纬恒润团队提供全面硬件支持,公司可利用周边资源,完善硬件方案,牵引资源确保项目推进 [31] - 公司未来技术研发计划:目前未自主研发小脑和运动控制技术,未来几个月可能突破,先与供应商合作推产品,再评估方案研究优化 [32] - 运控算法依赖及核心技术共享:目前运控算法依赖外部供应商,通过生态圈合作模式积累经验,逐步掌握相关技术 [33] - Utime 增资后情况:研发团队和人员配置逐步到位,应用研发人员转移至 Utime,基础研发留公司本部,关键领域专人对接 [34] - 公司机器人领域战略及产品计划:专注生态赋能,动作低调,未来可能形成类似永旺集团合作模式 [35] - 大脑层面技术水平展示:2025 年 6、7 月展示工业类积累,明确技术水平 [36][40] - 样机组装及零部件供应商:赛力斯负责整体组装,6 月下线第一台量产机器,华为场景赋能;零部件供应商由赛力斯决定,华为不干涉,赛力斯负责成本控制、碰撞性测试及分润安排 [37][38][3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银河通用及 Figure 发布产品使用端到端大模型,架构简单,适用于特定场景,跨场景迁移有挑战 [11][12] - 老年健康数据集采购保留合作伙伴训练数据,未来与赛力斯等合作会联合定制或开发 [15] - 六维力相关供应商考察由赛力斯自行进行,不对外透露 [18] - 灵巧手硬件设计未确定最终技术,所有可能部件在测试阶段 [20] - 腾讯关注机器人领域,开发养老机器人,与华为合作教育和老人疗养养老项目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