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机器人行业 - 公司:华为、赛力斯、雷赛、顾高、豪能、瑞迪、智驱蓝、黛珂利尔、汉威科技、银河通用、Figure、腾讯、经纬恒润、Utime、维格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华为机器人领域布局 - 聚焦脑赋能:由华为云负责大模型开发,不直接生产机器人本体,数字能源部门提升续航,视觉技术由车辆业务部门共享,其他硬件技术转移至基米公司[3] - 大模型规划:采用三层架构(大模型、大场景、小场景)和“5+N+X”模式,便于前端机器人接入和应用,每年第三季度左右发布机器人相关成果,特殊情况一年两次,需与生态伙伴共同训练完善[2][10] - 数据采集方式:采用大模型与机器人运动控制相结合,结合仿真环境与实际运动对比,优化准确性,仿真数据占比约70%-80%,预设注重现实场景模拟[2][13][14] 华为与赛力斯合作 - 合作模式:类似孵化器,华为提供脑赋能等支持,最终产品打赛力斯品牌[2][21] - 时间节点预期:二季度完成机器下线,三季度发布会展示人工智能赋能,四季度实现量产[4][23] - 合作进展与不确定性:目前部分同事以车BU形式参与,缺乏量产经验,未来合作存在不确定性[22] 运动控制技术 - 华为策略:暂不涉足小脑运控,与第三方运动控制厂商如雷赛、顾高合作,主机厂如小米、奇瑞等可能自行开发[2][5][6] - 不同方案对比:特斯拉采用重复模仿人类动作方式训练,有局限性;波士顿动力采用自生成指令集实现精准控制,难度高[7] 市场与竞争 - 华为业绩与政策影响:2025年业绩基本恢复到顶峰,国内市场业绩占比达60%,得益于国家支持[25] - 产业链布局策略:扶持相关企业推动产业链发展,在机器人仿真模型平台方面国内唯一投入,具备资金和算力优势[4][26][27] - 与其他公司对比:与银河通用及Figure的端到端大模型相比,华为盘古大模型架构更复杂适用;腾讯开始关注机器人领域,华为起步早有一定优势[11][28]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供应商遴选:正在考察豪能、雷赛等供应商,预计第三季度确定,赛力斯负责车相关机器人零部件供应商选择,华为要求达到标准即可[16] - Utime情况:增资后研发团队和人员配置逐步到位,人员来自中央研究院,应用研发人员转移至Utime,基础研发留公司本部,关键领域专人对接[34] - 未来展示计划:2025年6、7月展示工业类应用积累,明确显示技术水平,为更多应用场景奠定基础[36][40]
人形机器人本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