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人形机器人行业 - 公司:特斯拉、英伟达、OpenAI、YP、figure、华为、宇峻、智源、中泰机械、凌云光、奥飞、奥普特、宇树公司、国鼎、北特科技、华兴源创、日发精机、趣店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量产情况:2024 年人形机器人不具备大规模量产条件,硬件端不再是主要制约,软件算法进步成关键;预计 2025 年可支撑 5,000 台左右小批量量产,成为小批量量产元年;特斯拉 2025 年目标产能 1 万台,预计实际生产 5,000 - 1 万台,国内华为、宇峻等有望实现千台级别小批量落地[1][2][5][6] - 市场影响因素:未来市场受软件算法、供应链扩展、零部件配合等因素影响;英伟达人形计算机可能成运动控制统一底层算法标杆,华为软件服务平台助于解决运动控制问题[1][7] - 市场发展预期:2025 年是小批量量产元年,会有更多公司参与,科技公司软件平台支持促进行业发展,解决技术瓶颈,对未来市场持乐观态度[8] - 投资前景与股价波动:人形机器人自 2024 年以来市场表现有波动,受市场流动性危机、马斯克量产预期、特斯拉超级工厂和华为布局等影响;股价波动关键因素是量产进度,符合或超预期市场乐观,低于预期行情波动[9][10] - 发展逻辑:长期“机器换人”是趋势,中期硬件备货足但软件端运动控制问题待解决,运动控制系统发展决定量产规模提升速度;2025 年特斯拉 G3 发布、华为第二批合作伙伴产品检视和地方政策可能是催化剂[10][12] - 制约瓶颈:主要瓶颈在软件端特别是运动控制,大脑较成熟但小脑处于初级阶段,制约因素是数据采集不足和上肢运动控制底层算法缺乏统一标准[4][13] - 数据采集重要性:数据采集对训练统一大模型至关重要,国内采用光学式和惯性式结合方法,用于 To C 和 To B 场景训练[14] - 大规模制造关键因素:推动从小批量试生产向大规模制造过渡关键是数据采集和统一底层算法[15] - 工业与人形机器人区别:工业机器人执行固定重复任务,基于预编程操作;人形机器人根据工况动作,依赖大模型通用化数据训练和算法优化[16] - 数据训练方式:通过算法优化和有效数据采集提高数据训练效率,动图数据采集受关注,凌云光和奥飞有关键作用[17] - 运动控制算法趋势:未来可能结合若干小模型,在特定应用场景发挥作用,如电网、3C 和锂电行业[18] - 国内供应商切入领域:国内做工控硬件的奥普特等公司,利用工业自动化和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硬件优势切入运动控制领域[19] - 运动控制算法发展格局:可能由本体公司主导开发简单通用化版本,不同厂商基于自身硬件开发不兼容平台,成为竞争门槛[20] - 实际应用现状:虽无统一底层算法,但已有企业用轮式人形机器人巡检,不同环节应用需求推动细分产业发展[22] - 运控领域系统适配性:系统适配性重要,本体厂商可能主导运控统一大模型,工控或运控公司与本地厂商合作有优势,独立第三方也可能参与[2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5 年产业链关注点:关注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弹性大的公司如北特科技,以及设备供应商如华兴源创和日发精机[24][25] - 未被充分关注部分:关注设备环节,产能扩张使设备需求增加,资本开支增长;梳理国内外机器人本体厂商供应链未确定的细分赛道标的[26] - 基本面分析角度:从量产规模最大且进展最快企业、进入其供应链高价值量产公司表现、相关设备公司资本开支情况分析发展趋势[27] - 未来产业链变化:未来几年产能大幅提升,如趣店 2025 年扩展几千台甚至上万台,2026 年 10 万台,后年 100 万台;相关设备公司资本开支增加,关注本体厂商供应链潜在标的[28]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关注三条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