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 人形机器人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行业发展阶段与量产预期 - 2023年12月报告认为可根据零部件设备招标判断产业链扩产情况,如扩产需对应采购绕线设备、车床磨床等[2] - 2024年10月报告提出硬件端不再是量产主要区别因素,软件算法进步是产品功能提升关键;产业链进口设备加国产工艺可支撑2025年5000台左右人形机器人量产,2025年是小批量量产元年,特斯拉2025年规划产能1万台、产量5000 - 1万台印证此逻辑[3][4] - 2025年不仅特斯拉,其他厂商也将达千台级别,是百花齐放加小批量量产环节落地,英伟达、华为等可能提供综合软件服务平台解决运动控制缺乏统一底层算法问题[6] 行情复盘与影响因素 - 2024年板块行情有波动,近一两个月形成较强预期,1 - 2月受市场流动性危机影响,6月后受相关事件及政策影响;股价下跌除市场因素外,关键在于软件算法等核心问题[7][8] 长期、中期、短期逻辑 - 长期逻辑为机器替代;中期硬件端各环节有十万台级量产产能;短期催化剂包括特斯拉新一代量产版本发布、华为第二批合作伙伴及产品展示、国内外进度和地方政府政策等[9][10] 三条投资主线 - 软件端:十万台级扩展中硬件不再是制约条件,大脑受益于大模型发展较成熟,小脑(运动控制)发展不成熟,上肢缺乏统一底层算法;数据采集以东普设备为核心工具,明云光、奥飞等公司值得关注;运动控制算法方面,特斯拉自研,国内部分做工控的标的有切入机会;针对特定领域研发小模型可助人形机器人工厂级落地;运控统一平台方面,本地厂商可能成主导者,也可能出现独立第三方平台[11][12][14] - 最强本体: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PE进展最快、布局最完善,能做进各环节的公司订单或业绩会有基本面变化[22] - 设备:关注能确定性做进批量供应链的设备公司,如执行机、控制机、空心杯电机绕线设备等;可梳理本地厂商供应链环节,关注未确定部分及有布局切入的工业机械相关标的[24][2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数据采集方式有光学、惯性、摇杆式三种[13] - 不同工况对人形机器人要求不同,通用人形机器人难满足所有工况,制造业需考虑成本逻辑[16] - 奥特做机器视觉时客户因成本不愿用通用大模型训练,特定产品检测只需较少参数[17] - 国网已采用人形机器人做巡演,体现特定行业应用[18] - 本地厂商运控平台因硬件不同不兼容,运控统一平台可能成竞争核心门槛[20] - 团队有详细报告和数据库分析硬件软件测算框架,近期持续举办人形机器人论坛及公司交流活动,运控专家纪要可与团队私信交流[27]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关注三条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