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触觉传感器、人形机器人、汽车、消费级产品等 公司:文中未提及具体公司名称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触觉传感器技术路线:主要分为电容式、电阻式、光电式和压电式,各有优劣势[2][4] - 电容式:实现容易、绝对精度高,但易受电磁干扰[4] - 电阻式:无需标定、成本低、适配柔性场景,是主流类型,但高精度应用表现不佳[1][4] - 光电式:分辨率极高,但不适合大面积覆盖和曲面应用,成本高、功耗大、寿命有限[5] - 压电式:能将动能转换成电能,适合测量周期性波动的力变化,但无法测量静态压力[5] - 触觉传感器评价指标及客户要求: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客户关注可靠性、分辨率、触发力度和曲面覆盖能力[1][6] - 可靠性:现有电阻式方案易受冲击和摩擦影响,数据处理不当影响长期可靠性[6] - 分辨率:指尖要求高,向手掌延伸可减少像素数量[6] - 触发力度:抓取小物体或脆弱物体时需灵敏阈值[6] - 曲面覆盖能力:许多传感器无法实现曲面覆盖,影响数据采集泛化能力[7] - 触觉传感器技术壁垒:主要集中在硬件方面,涉及材料、结构硬件及工艺管控等多学科领域,需长时间投入,硬件成熟后重心将偏移到算法上[1][8] - 公司技术路线及竞争力:采用电阻类型技术路线,通过特殊钢铁压力材料提升可靠性,去年通过车规测试,在消费级和汽车领域有竞争力,希望提供可靠且低成本的数据驱动设计方案[1][9] - 公司布局和未来计划:目前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提供标准化产品并小规模改进,2025 年开始逐步布局算法领域,通过 PID 环实现机械手端到端控制算法[1][11] - 触觉传感器成本:核心 BOM 成本约占 30%-40%,其余为芯片、人工组装和工艺成本,人形机器人手部传感器可接受方案价格 1200 - 2000 元/单手,协作机器人单臂全覆盖方案成本约 500 - 750 元[1][12][14] - 下游应用场景:已开发消费级割草机器人、智能床垫、智能座椅等场景,逐步扩展至汽车市场,如非实体按键和自适应座椅,还有成人玩具、消费级电子乐器等应用场景[3][16][17] - 海外市场拓展:面临政策瓶颈,美国市场导入困难,欧美市场因政治因素有难度,未来需考虑政策因素,或通过代理或成立当地公司推进业务[3][18][19] - 产品性能技术:能做到 0.2 毫米像素间距,技术领先行业平均水平,敏感点增多会增加限速、采集板成本和通信成本,需权衡[3][23] - 客户进展:接近 20 家客户,其中人形机器人整机客户十来家,70%左右进入小批量阶段,其余处于送样阶段[2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触觉传感器由敏感材料、电极部分和信号采集芯片组成,敏感材料可转换物理信号,电极部分确保电路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信号采集芯片价格与采样通道数量成正比[12] - 公司标品传感器价格约 510 元/小指头,批量采购价格可降至两位数,几百套订单单个手指 200 - 300 元包含算法支持[3][25][27] - 公司使用 51 系列、ST 系列(意法半导体)和兆易创新的芯片,多数为通用型,部分为高端型号[28] - 触觉传感器与屏幕在工艺和功能上有相似性,参数如清晰度、分辨率等类似,抗干扰方式也雷同[29] - 公司最近一轮融资约 3 亿元,营收数百万元左右,尚未盈利但毛利良好[37] - Telia 未确定最终方案,迭代速度增加,初期可能选 1 - 2 家合作,第一批量产规模一两千套,按预计产能小型公司也能满足需求[38][39] - Telia 优先发展软件,硬件迭代慢,国内主机厂从硬件端向软件端转型,部分国内主机厂软件算法迭代速度超特斯拉[40]
电子皮肤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