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公司 阿里影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业务模块及现状 - 大麦:中国最大在线票务平台,2023 年 12 月并入阿里影业 2024 年上半财年(2024 年 4 月 1 日 - 9 月 30 日)收入约 11.7 亿人民币,票务收入约 9 亿,其他业务约 2 亿,综合品类 GMV 同比增长 70%,演唱会品类几乎翻倍增长,预计未来 2 - 3 年保持行业领先[3][5] - IP 衍生品:2024 年上半财年收入 6 亿人民币,预计全年 11 - 12 亿人民币,分 IP to B(阿里云)和 IP to C(请你拿去)两部分,阿里云占 95%以上份额,是中国最大转授权平台,国际排名第 11,有超 300 个全球知名 IP,超 50%独家代理权,最近财报周期同比增长 40%[3][4][6] - 电影业务:包括票务和内容投资制作,是中国第二大票务平台,收入随电影市场波动,2025 年预计票务市场表现良好;内容投资制作采取基金管理模式,每年参与五六十部电影项目,确保投资收益不低于 20%[3][4][8] 2. 各业务发展前景 - 大麦:线下娱乐产业发展使其未来 2 - 3 年有望保持领先,虽演唱会增速或受限,但综合发展推动总 GMV 上涨,扩充新票务类别带来显著增量,近六个月新增类别收入超 2 亿,同比增长数倍[5] - IP 衍生品:阿里云计划扩展 C 端领域,成本低且成功后收益可观;请你拿去实现自有原创 IP 小众市场变现,公司重视拓展 B 端与 C 端市场及开发自有 IP 商业化路径[6][7] - 电影业务:基金管理模式保障回报率,管理中后期及宣发阶段项目,多样化组合规避风险,提高收益稳定性[8] 3. 未来发展规划 - 提高电影内容投资稳定性,避免高风险独立投资[9] - 长期投入 AI 领域,在文娱垂直赛道开发,虚拟拍摄、虚拟人及 AIGC 等有产业化应用,目前用于内部项目,商业化前景光明[9][12][13] 4. 其他业务进展 - 阿里大文娱在 IP 衍生品市场领先,与日本 301 合作提升股票价值,增量来自北美和亚洲市场,致力于 IP 产业拓展、图库建设和行业标准制定[10] - 阿里影业 C 端市场采取“货的逻辑”和“渠道的逻辑”两步走策略,前期以线上为基础,有顶级设计师团队和授权工厂[11] - 阿里影业在 IP 授权和发展上与顶级 IP 签全面合作协议,开设线上旗舰店实现 C 端收入增长[1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B2B 市场:中国授权产业赛道潜力大,阿里云做 B 端业务铺货易扩量,目前每年收入增量超 40%,中国被授权覆盖率低于日本,国际机构重视其 B2B 业务[15] 2. 发展路径平衡:采用做货逻辑和做渠道逻辑,短期内线上渠道变现快捷,当前注重线上渠道快速变现,也注重长期多维度布局[16] 3. 业务选择原因:泡泡玛特发展初期以线上为基础,因货品不足时开线下店重资产投入压力大,有电商基因和平台,货品达一定量级再考虑线下[17] 4. 商业模式问题 - 成熟 IP 转授权模式无明显天花板,中国市场推广 IP 联名合作空间大,关键在人力物力分配[18] - IP 转授权与线上自营 IP 不冲突,是不同通路,触达不同粉丝群体,实现多样化售卖[19] 5. 财务预期:2025 年衍生品全年收入预计 11 - 12 亿,大麦收入约 19 - 20 亿,电影部分暂无明确数据指引[20]
阿里影业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