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税影响及应对 - 美国对全球尤其是东南亚加征关税,公司国内制造出口美国的成品占比少,略有影响,会观察关税落地情况,客户或要求将产品移至关税低的地区 [2] - 企业和客户与当地政府沟通,传递产业链健康声音并做沙盘推演 [2] - 消费电子在越南产能转移可能性小,因越南在物理边界、物流、产业链和人才累积等方面有优势,政策也成熟;东南亚其他国家产业链不成熟,转移可能性不大 [3] - 消费电子海外扩充计划优先考虑东南亚 [3] - 硬件制造厂商不承担关税等成本,客户会协同供应商提升竞争力,过往未出现客户让供应商承担关税的情况 [3] - 认为供应链格局不会因关税改变,长期来看终端客户进口美国产品增量产能可能分散布局,供应链格局主要取决于企业竞争力 [3] - 现在是不确定性关税政策,波动多,应以观望为主 [4] - 消费电子产业链长,越南作为生产制造基地大环境变化不大 [5] - 美国制造业回流有考量,自动化程度高的半导体、集成模组等可能回流,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回流难;汽车和通信产业受关税影响较小,部分客户希望公司在美国对自动化程度高的产品提供服务,公司会考虑商业保障和长远发展 [6] - 供应链环境下,消费电子模组零组件在中国保留多,越南能满足大部分出美国量需求,若关税差异大,转移压力平均传导 [6] - 若客户需在其他低关税地建产能且公司已有厂,最快1年到1年半完成产线并投产 [6] - 制度上不存在对大客户和韩系客户身份差别对待 [7] - 未测算在美国生产对比亚洲生产的成本差异,消费电子产业链复杂,难以量化;在美国本土制造硬件、精密零组件模组跟系统集成业务不太合适,半导体、模组集成业务未来可能有机会 [8] - 有销美国业务的企业和品牌会提前出货二季度或四月份需求再观望,立讯作为头部优质厂商受影响小,关键还是竞争力,全球化产能布局有挑战也有机遇 [8] - 市场有销美国业务的企业和品牌会提前准备,但产能提升需全产业链提升,品牌客户不会有双倍产能等待,也难提前太多出货 [9] - 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在产地认定方面加强准备,有一定规模和系统的企业可处理;汽车业务在墨西哥供应进美国情况相同,公司约3%的通讯零组件出口美国,已转移至墨西哥和越南,全球其他地区产品不销美国不受影响 [10][11] - 目前按出口单价算加税,以前有产地豁免政策,未来有按产地国生产级别累加关税计算的可能,但存在挑战 [11] 产能布局规划 - 若未来按产地关税税率认定部分产品减免税标准,且新加坡关税明显低,不排除在新加坡制造一部分模组,但会谨慎行动 [11] - 对越南取得宽松条件有信心,公司全球生产基地布局优秀,即便极端情况也可克服,成本会传导,关键看竞争力 [11] 参会人员信息 - 参会人员来自众多机构,包括Acuity Knowledge Partners (Hong Kong) Limited、财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Aspex Management (HK) Limited等数百家机构 [12][14][16][18][20][22][24][26][28][30][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