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工”夺冠机器人马拉松,国创&优必选联合解读
机器人机器人(SZ:300024)2025-04-21 11:0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人形机器人行业 - 公司:优必选、创新中心、小米、特斯拉、飞狗、比亚迪、宁德时代、蜂巢能源、Figure AI、OpenAI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天工机器人技术优势 - 核心观点:天工机器人在首届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中领先,技术优势明显 - 论据:归功于稳定硬件、强大软件算法和全面状态管理,硬件上膝关节、踝关节和髋关节散热设计重要,软件上基于状态记忆模块强化学习提升地形泛化能力 [1][2] 2. 国内人形机器人行走表现 - 核心观点:国内人形机器人在行走场景表现差异大,天工团队处于领先 - 论据:天工团队基于状态记忆的模仿强化学习技术,自2024年推出第一代天宫后能稳定应对多种复杂地形 [1][3] 3. 国内运动控制技术水平 - 核心观点:中国运动控制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 论据:与美国等传统强国相比毫不逊色,优必选和创新中心在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领域取得突破 [1][4] 4. 优必选与创新中心合作 - 核心观点:双方合作紧密,推动产业发展 - 论据:优必选派遣工程师协助创新中心建立,授权300项专利,联合推出“天宫行者”机器人,计划成立子公司负责商业化 [1][6] 5. 慧思开悟发展方向 - 核心观点:慧思开悟持续发展,推动行业进步 - 论据:1.0版本已发布,2.0版本正在研发,开源多场景数据集,未来将与北创和优必选进行更多协同合作,承担国家标准建设工作 [1][7] 6. 机器人跑步技术挑战 - 核心观点:室外长距离奔跑对机器人性能提出额外要求 - 论据:需考虑伺服电机散热、关节可靠性及稳定性,机械结构震动冲击对电路的影响,以及轻量化设计以减少重量 [1][8] 7. 优必选未来发展展望 - 核心观点:优必选将引领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 - 论据:掌握全面技术,与众多一线工厂战略合作,在工厂广泛部署机器人,解决硬件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 [11] 8.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 - 核心观点: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元年,将首先落地三大场景 - 论据:优必选在多家新能源汽车厂实训,预计交付300 - 500台机器人,与东风柳汽达成战略合作;特斯拉预计今年生产5,000台擎天柱机器人;首先落地制造业、商业场景和家庭陪伴场景 [14] 9. 人形机器人技术难点及应对 - 核心观点:人形机器人存在技术难点,优必选有应对策略 - 论据:技术难点包括硬件轻量化、电池续航与安全性等,优必选开发双足及轮式底盘的工业型机器人,提出群脑智能技术框架 [15] 10. 优必选在不同场景的技术突破 - 核心观点:优必选在商业和家庭场景有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 论据:对DeepSeek小模型进行开发,适配端侧运行,实现友好交互,内部开发相关算法,预计5月实际部署和交付 [16] 11. 工业、商业和家庭场景应用差异 - 核心观点:不同场景对机器人应用要求不同 - 论据:工业场景需群脑技术架构实现多机器人部署,商用场景关注人机交互,家庭场景需应对更复杂操作对象和频繁人机物理接触 [19] 12. 优必选数据采集及算法优化 - 核心观点:优必选通过数据采集和算法优化提升整机性能 - 论据:基于小模型架构开展相关工作,推出多模态大模型,采集大量数据训练大小模型,投入资金升级GPU训练集群,优化端侧推理 [20] 13. 优必选仿真平台和数据采集进展 - 核心观点:优必选仿真平台和数据采集推动商业化落地 - 论据:开发Anastasia仿真平台,构建数据采集中心,数据推动工业和商业场景商业化落地,计划交付新机器支持数据采集 [21] 14. 优必选产能保障 - 核心观点:优必选确保产能满足多种应用需求 - 论据:准备好生产所需供应链、质量控制及生产设施,推出低成本全尺寸人形机器人GNR,积累全栈技术并迭代算法 [22] 15. 优必选关节模组散热技术 - 核心观点:优必选在关节模组散热有技术积累,暂不考虑液冷技术 - 论据:有多年经验积累,依靠材料结构设计优化散热,降低整机重量减轻关节散热要求,S2型号重量降低 [23] 16. 机器人续航及换电方案 - 核心观点:优必选在机器人续航和换电方面有改进提升 - 论据:S2机器人实现双电池自主换电技术,2分钟内完成换电,与头部电池厂商合作,下半年测试半固态电池,采用快速充电技术,计划进一步减重 [26] 17. 人形机器人发展路线和前景 - 核心观点:人形机器人需软硬件协调发展,未来将广泛应用 - 论据:要满足客户真实需求,硬件方案不断成熟,软件领域成关键,将逐步泛化到不同任务和应用领域 [27][28] 18. 机器人特定需求技术趋势 - 核心观点:机器人特定需求存在技术矛盾,轻量化设计重要 - 论据:目前机型难以实现高速运动与重载工作结合,马拉松比赛显示轻量化设计重要性,应用场景将多元化 [29] 19. 机器人大脑开发主体 - 核心观点:机器人大脑开发由机器人公司完成更合适 - 论据:机器人公司更理解机器人传感信号、应用场景和硬件特性,Figure AI终止与OpenAI合作可作例证 [3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天工机器人在马拉松比赛中以2小时40分钟24秒完赛,领先第二名近一小时,中途因电池原因更换过几次电池 [2] - 比赛中大部分导航采用超宽带无线通讯技术,未来希望引入北斗差分GPS等导航方式 [2] - 室内导航相对成熟,许多送餐、递送机器人已广泛应用 [10] - 优必选认为接入AI大模型后通过优化设计不会显著影响机器人动作频率 [24] - 大脑决策频率在五十赫兹到一百赫兹之间,运动控制以高频为主,可达500赫兹甚至1,000赫兹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