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电动两轮车行业 - 公司:爱玛、小牛、9号、雅迪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行业增长情况 - 2025年增长预期:预计整体增长率在10% - 20%之间,换购需求和新国标执行推动消费节奏提前,一季度增长平稳在10% - 20%,二、三季度是旺季或出现提前消费现象[1][4][5] - 2026年增速预测:预计增速下滑30%,因以旧换新政策、新国标提前刺激消费及经济环境影响,消费者提前购车并延长现有车辆使用周期,减少未来购置需求[24] 品牌发展情况 - 渠道端增长差异:爱玛和小牛预计2025年增长约20%,9号因产品线扩展和渠道扩张预期增长高达80%[1][6] - 渠道数量变化:爱玛、小牛、9号都有渠道开发指标,预计门店数量提升。爱玛门店数量稳定增长,小牛目标从160家增至200家(约30%),9号计划2025年门店数量增长30%[8][9] - 渠道建设选址差异:三个品牌选址策略集中于“老市场”“老店”“老人”,小牛和9号侧重城区或城乡结合部,爱玛侧重开发三线、四线市场[10] 消费者购车因素 - 看重因素排序:依次为里程、品牌、外观和价格,里程焦虑是首要问题[11] - 里程成本关系:各品牌里程无显著差异,但长里程增加电池成本,电动车成本约一半来自电池[12] - 电池类型选择:上海地区铅酸与锂电池选择无明显倾向性变化,爱玛90%车型用铅酸,小牛70%用锂电池,9号各占50%,同样里程下锂电池成本约为铅酸两倍,质保期较长[13] - 充电政策影响:上海严格管理充电设施,锂电池便捷性优势减弱,但消费者仍认为其适合高端车型[14] 品牌策略与市场表现 - 品牌延展策略:从高端向低端延展较易成功,如9号推出2000 - 3000元价位段产品迎合消费降级趋势实现销量增长;雅迪尝试进入高端市场因时机和品牌低价认知难以成功[15][16] - 高端市场容量:高端市场容量稳定,约占总销量10%,受消费降级影响较小,9号在高端领域增长通过抢占其他品牌份额实现[1][22] 以旧换新政策 - 政策内容:上海自2024年9月实施,国家提供500元补贴,消费者需有上海牌照和旧车,流程包括资质审查、门店置换、新车减补贴,旧车残值90 - 320元[17] - 实施情况:门店参与积极性低,因资金垫付、发票紧张、流程繁琐、补贴力度小,且上海已进行过两轮换购,置换需求受限[17][18] - 资金回款周期:通过E网结算,需资质认证、资料上传、车辆报废拆解等,资金回款周期两到三个月[19] - 优化可能性:目前无明确迹象加大优化力度,虽有传言学习江苏或浙江模式,但因之前置换行动使存量少,限制优化空间,环境改善且需求增加时可能有积极措施[20] 行业其他情况 - 中小企业退出:国家政策提高安全性和去产能,提高制造准入门槛和价格战使中小企业被迫退出,大型品牌抢夺份额压缩其生存空间[25] - 价格战情况:终端市场价格战加剧,厂家为清库存降价,预计中小企业退出后2026年价格战可能缓和,目前爱玛单车利润增长因销量增加,价格战主要在三四线品牌间[28][29]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品牌用户画像:雅迪和爱玛面向居家带娃及通勤上班人群,9号、小牛吸引因禁摩政策转向电动车人群,9号还吸引外卖群体、学生群体并推出适合女性车型[32] - 品牌单店盈利:爱玛单车毛利率5% - 8%,平均每辆约300元毛利;9号和小牛单车毛利率10% - 15%,平均每辆约500元毛利[35] - 品牌单店销量:雅迪和爱玛单店平均销量约340辆,小牛约360辆,9号约410辆[36] - 品牌渠道管理:爱玛采用传统压货模式,小牛以门店利润为主导,9号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线上广告投流等支持零售并严格管控价格与渠道督查[38] - 品牌骑行体验:9号和小牛智能化优势显著,采用摩托车标准设计,骑行体验更好;9号智能化更前沿,模块升级到4G并向5G过渡,提供更多个性化设置[42][43]
电动两轮车经销商访谈:行业近况及市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