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业务现状 - 存量业务产能:氨纶约 10 万吨(1987 年投建,1989 年产业化),间位芳纶约 1.6 万吨(2004 年产业化),对位芳纶约 1.6 万吨(2011 年产业化) [2] - 增量业务产能:芳纶涂覆隔膜 3000 万平(2023 年中试线投产),另有绿色印染示范线、复合材料项目、芳纶原料布局及其他技术在研发 [2] 公司性质与股权 - 公司为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最初是国有独资企业,混改后第一大股东是国有控股的国丰 [2][3]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 - 直接影响:对美出口占比低,从 2021 年开始对美收入少,或利于加快国产替代 [3] - 间接影响:影响下游客户,氨纶领域更明显 [3] 氨纶业务情况 - 排名:产能、销量、市占率排名相近 [3] - 发展:行业重投资且产能严重过剩,利润下滑与之关系大,公司探讨剥离可能性并进行生产线改造 [3][5] 芳纶业务情况 - 市场供需:整体供大于求,但细分领域有增长 [3] - 技术门槛:较高 [3] - 成本与竞争力:成本比国外低,间位纤维市占率超国外,产品线在部分领域更多 [3][4] - 海外布局:2023 年开始海外布局,有驻外仓库、办事处,未明确规划建海外生产基地,海外发展方向明确,芳纶市占率有望达 50%-70%,靠新业务成长 [4] - 下游需求:未来一两年略有增长 [5] - 原料情况:部分原料自制,目前产能跟不上,目的是降本和稳定质量,原料供应稳定、价格变化不大 [5][6] - 开工率:间位超 80%,对位低于间位 [6] - 回款周期:要求一两个月,具体看执行 [6] 其他业务情况 - 隔膜业务:国内首家进入,有性价比,有测试和小商业化订单交付,测试近两年,产能几亿平,产线在调试,订单释放产能跟上 [4][5] - 绿色印染业务:有数码印花和绿色印染两个方向,委托加工做技术改进,给客户打样 [5] - 智能纤维业务:瓶颈在市场导入,因属消费升级产品,汽车应用安全测试周期长且非必需品 [5] 公司应对措施与规划 - 应对贸易摩擦:国内加快国产替代,国外国际化布局,成立销售公司,聘海外员工实现本土销售 [6] - 产品结构调整:正在进行,氨纶做结构、性能、技术调整应对价格战 [6] - 重点投入业务:芳纶、隔膜、复合材料等存量增量业务 [7] - 新能源汽车应用:除芳纶涂覆隔膜,民士达芳纶纸应用更多 [7]
泰和新材(002254) - 2025年5月8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