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机器人行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 - 公司:志远公司、优必选、英伟达、特斯拉、DRECOM、全志、瑞芯微、黑芝麻智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技术发展现状:过去两到三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进步显著,国内优必选等公司在运动能力方面表现突出,能在预设环境完成固定动作达产业推广阶段,但智能化水平未达灵动阶段,如无法完成拿起水杯喝水等细节复杂动作,需与AI和自动化系统结合[2] - 视觉传感方案差异:海外特斯拉采用纯视觉方案降低硬件成本但对大模型算力要求高,国内因算力限制和传感器供应链优势,预计未来以激光雷达加3D视觉传感器等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为主[3][10] - 应用前景和商业化进展:潜在需求覆盖工业制造、物流配送等场景,可弥补劳动力短缺和替代危险工作,目前商业化处于早期,工业场景应用集中在搬运等标准化流程,预计在流程标准化且人力成本高的场景率先落地[1][4] - 商业化面临困难:硬件方面执行器、传感器精度等需提升,续航短成本高;软件方面人机交互效率低,多模态感知准确性偏低等,导致难以准确理解任务指令和调整行动规划,提高智能水平是关键[1][5] - 解决训练数据集匮乏方案:增加真实数据采集,如志远公司搭建模拟生活空间,北京、上海等地建创新中心;采用物理仿真方法,如英伟达提供的方法,旨在提高训练数据质量,加速商业应用拓展[1][6][7] - 仿真技术提高数据获取效率:调整场景参数或变化场景,可基于少量真实数据衍生大量训练数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仿真结果与真实世界有偏差,需真实数据校正,未来主流是结合真实与仿真数据采集[8] - 机器人基座大模型发展趋势:呈现多系统架构趋势,如NVIDIA的Grace Hopper等,未来需解决多模态和泛化能力问题,以适应复杂环境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效率[1][9] - 力学和触觉传感发展方向:朝着更精准的感知及执行方向发展,六维力传感器及电子皮肤是未来方向,实现实时控制需高效机械通信协议及强大算力硬件支撑[11] - EtherCAT协议优势: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将通信延迟控制在微秒级别,优于CAN总线协议和其他实时工业以太网协议,有望成机器人主流通信协议[3][12] - 端侧芯片应用现状:机器人大脑大模型芯片主要有英伟达Orin和特斯拉自研芯片,小脑任务对算力需求低,国产芯片已应用于部分机器人,端侧算力需求预计持续增长,国产芯片性能提升带来机遇[1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DRECOM即将发布NPU与DMC堆叠封装新产品,适合端侧运行大模型,专门定制化硬件预计2025年或2026年进入市场,一级市场股权投资向自动化方向转移[14]
从“能动”到“灵动”,机器人智能化步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