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硬件科技、手机、汽车 公司:小米、苹果、科大讯飞、百度、猎户星空、金山云、豆包、通义千问、智谱、头条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小米 AI 大模型发展情况 - 算力建设:2025 年计划采购 1 万片 NVIDIA H20 显卡,因部分禁运正采购替代方案如 H200,预计三季度形成万卡级别算力集群用于训练新模型,第一批产品六七月份上线,完整集群四季度建成[3][4][32] - 团队与架构:AI 部门由技术委员会领导,分 AI 实验室和小爱同学等,AI 实验室下设十几个细分团队,整个部门超 1000 人,AI 实验室约 500 人,大模型团队约 100 人,且仍在招募人才[2][10] - 技术路线:采取模仿对标策略,先调用第三方 API 积累经验再自主研发,如小爱同学曾调用 Omaxe、通义千问、豆包等 API,最早用科大讯飞和搜狗技术后自研[1][7] - 模型迭代:三季度集群建成后扩展参数追平 DeepSpeech 规模水平,在细分领域叠加自研和优质数据提升性能,但难达国内或全球领先[6] - 功能提升:小爱同学接入大模型后用户反馈提升,在文字对话和文生图功能方面表现突出,提高用户活跃度和手机销售,长期目标实现更复杂功能[1][11] - 应用开发:各硬件终端团队根据自身场景开发 AI 应用,有共性技术由集团底层研发部门支撑,不同端侧也独立开发,手机团队开发的算法可集团内共享[12][13] - 未来规划:未来计划更多复杂 AI 功能,但要解决 APP 信息孤岛问题,希望小爱同学成为高频交互入口,实现 AI 智能体互通协议需行业共识和技术成熟[14][15][16] 手机行业 AI 情况 - 竞品开发:竞品大多围绕 AI 影像、语音助手、文档处理等功能开发,技术水平差距不大,无突出品牌产品[21] - 成本与 ROI:去年高端手机每台 AI 功能预算 4 - 5 元,生命周期总预算 5000 万元,用于 API 调用和算力消耗,虽无 ROI 详细数据,但消费者认可 AI 功能价值[22] - 付费意愿:消费者对手机 AI 功能付费意愿积极,认为缺乏基础 AI 功能影响手机高端定位,具备先进芯片和基础性 AI 能力是高端智能设备标志[22] - 发展方向:目前预算无显著增加,长期看随需求和技术进步会有更多应用场景,如复杂视觉感知系统[23] 汽车行业 AI 情况 - 小米汽车团队:由叶杭军负责,团队相对独立,挖了 Mobileye 等公司人才,通过投入人力、算力和时间缩小与竞品差距[27] - 结合体现:汽车与 AI 结合主要在智能座舱交互环节[28] - 大模型应用:大模型与无人驾驶结合未广泛应用,因大模型存在幻觉问题,当前无人驾驶仍依赖传统算法,大模型可用于数据生成和拓展[29] - 未来方向:智能车与 AI 结合未来取决于无人驾驶技术,L4 级别实现后汽车将成高频智能终端[30] 小米 AI 研发成本与合作 - 研发成本:2025 年计划投入 200 亿进行 AI 研发,硬件投入和租赁成本不超 50 亿,其余为人力成本[3][33] - 与金山云合作:通过长期协议合作,金山云投资买芯片,小米租用算力,小米约三成算力需求由金山云提供,比例每年有变化[34][35] 小米 AI 发展策略 采取跟随策略,快速应用新技术抓住市场机会,有较强市场应变能力,能以较低成本实现技术升级,保持竞争优势[3][36]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实现更复杂大模型交互需主流 APP 支持或适配 MCP,解决 APP 信息孤岛问题是长期目标[14] - 苹果 2024 年发布大模型用于底层 UI 设计和新 UI 交互方式,但技术不成熟,规则推广难[16][17][20] - 智能家居和穿戴设备与 AI 结合属第二优先级,大多设备无本地算力且使用频次低,多为噱头阶段[23] - 目前未听说手机 AI 功能预算显著增加,因无特别创新技术[23] - 未来十年手机被其他高频硬件终端替代可能性低,新设备可能成专属 AI native 硬件[25]
硬件科技厂AI布局与端侧硬件Agent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