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对话产业链大佬 - 固态电池设备行业专家电话会
宁德时代宁德时代(SZ:300750)2025-07-09 10:40

纪要涉及的行业 全固态电池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产业化进展:目前固态电池产业化集中在原材料供应和产线建设,2024 - 2025 年上半年关注原材料供应,2025 下半年 - 2026 年上半年转向中试到吉瓦级产线建设,年底多家企业预计完成中试产线并启动吉瓦时级别产线,部分企业改造现有产线保留设备,国内尚无企业完全满足工信部指标,小试线投入约 2000 多万,中试线 6000 - 7000 万,吉瓦时级别 2 - 3 亿,前道设备投资占比约 40%,中道 20% - 30%,后道较低[1][2][11] 2. 工艺选择:中试阶段小型生产线多采用干法,吉瓦时级别部分采用湿法,干法适用于小规模中试追求高性能,吉瓦时级别注重批量产出稳定性部分用湿法,正负极片和电解质膜制造中湿法更受青睐,基于成熟经验,干法虽可减少溶剂但速度慢成本高,固态电池生产中正极多采用湿法因膜厚要求及改性需求,负极倾向干法但目前以实验为主[4][14][15][17] 3. 制约因素:制约大规模放量核心瓶颈是成本问题,推广核心瓶颈在性能,能量密度、续航能力、循环寿命等未达液态电池水平,快充能力和循环寿命差距明显,初期成本高需性能显著超越液态电池才有竞争力[5][6][7] 4. 国内外企业对比:海外企业在技术积累和产业化配套有优势,如三星 2021 年发布技术,在原材料和专利布局领先,但国内企业在设备制造领域表现出色,干法制备和等静压机进展快,拥有完备产业链,已成为全球全固态电池设备领域重要领导者[1][8][10] 5. 未来发展关键因素:提升能量密度、续航能力及循环寿命,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国际合作与专利布局,加速新材料、新工艺研发,有望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1][11] 6. 设备相关:量产设备定制开发未成熟,处于边建设边开发状态;固态电池单吉瓦时价值量 2 - 4 亿高于传统液态电池 1 亿;中试线产能瓶颈在等静压环节,国产设备运行速度慢限制产能;等电压设备是新增量设备,关键参数有压力和介质选择;温等静压机和冷等静压机选择有争议,国内多数企业倾向成本低技术成熟的冷等静压设备;固态电池生产需要激光焊接设备,单机瓦时价值量会提升但占比变化不大;化成过程时间周期长,未来技术进步可能改变现状[2][3][12][13][28][29][3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工艺技术难点:干法涂布大规模量产均匀性及粘结力不如纤维化技术,纤维化技术温度控制要求高,前段整套系统面临挑战;全固态电池叠片工艺主要挑战是中间隔膜强度低,采用复合转印技术,日本采用正负极分别复合方法[19][24][25] 2. 设备供应商:国内供应商有曼斯特、新加坡、赛莱等,国外有德国布勒,国内厂商因地理优势及成本控制更受青睐;制造固态电池纤维化设备的公司有宁德时代、罗斯、曼斯特、仙岛等;国内主要固态电池设备制造商有川西科发、新岛、李元峰和耐克诺尔,国外有瑞典 Quintus 和韩国一些知名品牌,国外产品在安全保障和使用寿命表现更出色[18][23][30] 3. 工艺选择依据:干法和湿法工艺选择取决于膜厚、设备投入和成本控制等因素,湿法在中试阶段因产出效率和设备稳定性更具优势,与传统液态电池生产流程相似但需设备改造[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