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Robotaxi行业 - 公司:Waymo、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特斯拉、Uber、丰田、广汽、北汽、华为、理想、小鹏、中油、经纬、莱斯特、金龙、中通、安凯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商业化加速 - 北美Waymo:去年年中约700台Robotaxi规模,半年多翻倍至1500台,明年再新增2000台;周付费订单提升到25万单,单车日均订单从去年全年15单提升到24单[1][2] - 国内小马智行:4月23日发布第七代方案,总成本降至27万,预计今年达千台保有量并实现盈亏平衡[3] 特斯拉催化作用 - 预计明年Cybertruck有数万台甚至十万台的放量规模,能将赛道带入大众视野,带动中美共振并催生相关标的[4] 国内运营商出海 - 国内Robotics运营商随全球平台型公司加速出海,主要目的地为中东、亚洲日韩、东南亚和欧洲;文远知行与Uber合作紧密,获一亿美金股权融资,已在中东阿布扎比投入商业化运营,即将在迪拜运营[5] 安全性是入场券 - L4自动驾驶安全性高于人类司机,如特斯拉FSD行驶数据、Waymo自动驾驶安全报告,小马智行车的保险费用降至人类司机一半[9] 市场空间 - 国内市场现状:网约车年销量80万台,保有量320万台,网约车加出租车保有量约五百万台,市场规模约五千亿,加上非营运约七八千亿[11][12] - 未来展望:到2035年,替代空间翻倍,理论上限达1.6万亿,考虑通胀三五年可达两万亿;中国市场规模约5000亿,保有量约400万台;全球三五年左右可达万亿规模[12][13] 市场竞争格局 - 高准入门槛:赛道兼具多行业特征,全球只剩中美玩家;从L2渐进到L4难,当前仅特斯拉有能力,未来国内可能有两到三家;车企多为C端销售发力,L4运营准入门槛高[14] - 合作需求:整车企业有在B端布局诉求,与Robocase合作可打开B端成长上限;Robotech运营商与车企合作可利用其富足的资本和产能[15] - 价值集中在运营环节:产业价值量高度集中在运营环节,当前国内相对领先的是小马、文远和百度[17] 估值与推荐 - 估值:以UBER和LEED为例,8倍PB中枢反映公司ROE达30%-40%,乘以15-20倍PE体现营运能力强;7倍PB中枢是对商业模式的衡量,公司市值上限短期会随景气度催化突破中枢[18][19] - 推荐顺序:首推美股文远知行,国内随特斯拉催化会有中美硬设标的,建议关注运营端中油、供应链经纬和莱斯特、无人客车金龙、中通和安凯[19][20]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股价4月23号后分化,原因是小马发布第七代方案催化,文远有IPO解禁;当前小马也迎来解禁,可能补齐估值差距[6] - Waymo方案从高打低,成本高,第六代方案采用极客MIX车,传感器包含13个摄像头、6个毫米波和4个激光雷达,成本约十来万美金[7] - 特斯拉今年6月将推出Robotics,首次10 - 20台;Cybertruck计划明年投产,最晚不晚于2027年,马斯克目标成本降至三万美金[8] - 文远覆盖850平方公里,包括北京和广州,前两周在广州新增8条24小时自动驾驶专线,政策逐步推广城市试点[10] - 前装量产方式涉及丰田、广汽和北汽,车成本降至十来万,加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27万,全生命周期在一定日订单量下可盈利[11] - 行业风险包括短期主题性走势风险、技术不及预期和商业化落地不及预期风险[20]
Robotaxi商业化拐点渐近,万亿蓝海市场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