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斯拉_2025 年第二季度初步分析Tesla Inc. (TSLA)_ 2Q25 First Take
特斯拉特斯拉(US:TSLA)2025-07-24 13:03

纪要涉及的公司 特斯拉(Tesla Inc.)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财务表现 - 营收: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224.86亿美元,环比增长16%,同比下降12%,高于高盛预期的219.92亿美元和市场预期的222.8亿美元[2]。 - 各业务营收:汽车业务营收166.61亿美元,环比增长19%,同比下降16%,高于高盛预期的160.76亿美元和市场预期的163.23亿美元;能源生产与存储业务营收27.89亿美元,环比增长2%,同比下降7%,高于高盛预期的25.6亿美元;服务及其他业务营收30.46亿美元,环比增长15%,同比增长17%,低于高盛预期的33.57亿美元[10]。 - 毛利率:公司整体毛利率(含股份支付)为17.2%,高于高盛预期的15.8%和市场预期的16.6%;汽车非公认会计准则毛利率(含股份支付,不含监管信贷收入)为15.0%,高于高盛预期的12.7%、市场预期的约13.8%和VisibleAlpha预期的13.6%,较2025年第一季度的12.5%和2024年第二季度的14.6%有所上升;能源业务毛利率为30.3%,远高于高盛预期的23.0%,较2025年第一季度的28.8%和2024年第二季度的24.6%有所上升[3][5][6]。 - 每股收益:非公认会计准则摊薄每股收益(不含股份支付和数字资产非现金市值调整)为0.40美元,高于高盛预期的0.35美元,与市场预期持平;含股份支付的非公认会计准则每股收益估计为0.27美元,高于高盛预期的0.24美元,主要得益于营收增长2%和毛利率提高(受汽车非公认会计准则毛利率和能源业务毛利率提升推动),部分被研发和税收增加抵消[8]。 - 现金流:自由现金流为1.46亿美元,现金、现金等价物和投资环比减少2亿美元至368亿美元,库存环比增加9亿美元至146亿美元[9]。 2. 车辆交付与生产:本季度总车辆交付量约38.4万辆,环比增长14%,同比下降13%;Model 3/Y交付量约37.4万辆,环比增长15%,同比下降12%;其他车型交付量约1万辆,环比下降19%,同比下降52%;生产约41万辆汽车,环比增长13%,同比基本持平[4]。 3. 展望 - 业务增长:由于政策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汽车和能源业务的增长率;此前预计2025年汽车业务恢复增长,但因宏观和关税不确定性撤回该展望[10][11]。 - 新车计划:2025年计划推出的新车按计划进行,包括上半年开始生产更实惠车型,下半年进行量产;上周推出Model YL,预计今年秋季在中国开始交付;高盛预计2025年车辆交付量同比下降11%,Visible Alpha共识为下降8%[3][11]。 - 其他计划:锂精炼和阴极生产计划按计划于2025年开始生产,今年晚些时候将开始国内生产用于储能产品的磷酸铁锂电池[12]。 4. 价格目标与风险 - 价格目标:股票评级为中性,12个月价格目标为285美元,基于对Q5 - Q8E每股收益估计(含股份支付)应用120倍市盈率(意味着约100倍非公认会计准则每股收益,接近特斯拉历史交易区间上限)[13]。 - 下行风险:可能出现比预期更大的车辆降价、电动汽车竞争加剧、关税影响超预期、政府政策变化带来负面影响、电动汽车需求放缓、产品/能力(如FSD/4680)延迟推出、关键人员风险、内部控制环境问题、利润率问题以及垂直整合带来的运营风险[14]。 - 上行风险:电动汽车更快普及和/或特斯拉市场份额增加、宏观经济环境更有利于新车销售、新产品推出早于预期、人工智能产品(如FSD、Optimus和机器人出租车)更早/更大程度产生影响、关税影响小于预期[1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高盛相关业务指标:市场评级分布显示全球范围内买入、持有、卖出评级占比分别为49%、34%、17%;投资银行关系方面,买入、持有、卖出评级类别中过去12个月接受高盛投资银行服务的公司占比分别为62%、57%、40%[25]。 2. 研究报告相关说明 - 评级定义:分析师将股票推荐为买入或卖出列入各地区投资名单,未列入的活跃评级股票视为中性;各地区管理区域确信名单,从各自地区投资名单的买入评级股票中选出,不代表分析师投资评级变化[36]。 - 覆盖范围:各覆盖范围的股票名单可通过主要分析师、股票和覆盖范围在https://www.gs.com/research/hedge.html查询[38]。 - 特殊评级情况:包括未评级(NR)、早期生物技术公司(ES)、评级暂停(RS)、覆盖暂停(CS)和未覆盖(NC)的定义和适用情况[39]。 3. 全球研究产品分发:高盛全球投资研究在全球多个地区通过不同实体分发研究产品,包括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香港、印度、日本、韩国、新西兰、俄罗斯、新加坡、美国、英国以及欧洲经济区的多个国家[40][42][44]。 4. 一般披露:研究报告仅供客户使用,基于当前公开信息但不保证准确完整,信息可能随时变更;高盛与大量被研究公司有业务关系;销售人员、交易员等可能提供与报告相反的观点;分析师可能讨论与价格目标预期方向相反的交易策略,但不影响股票基本面评级;高盛及其关联方可能持有相关证券头寸;报告不构成投资建议,不考虑个别客户情况,投资有风险[45][47][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