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CDMO行业深度分析 行业概况 - 行业涉及CRO(合同研究组织)和CDMO(合同开发与制造组织)[2] - 行业优势在于社会化分工,CRO提高研发效率,CDMO降低成本提高产能利用率[2] - 预计到2030年外包率将从接近50%提高到60%-65%[1][2] - 2033年行业预期规模将达到4,400亿美元[3]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驱动力 - 2016-2018:并购整合、产能扩展、下游客户单品放量及新股催化[9] - 2019:二线CDMO和CRO公司崛起[9] - 2020:新冠疫情、美联储降息、海外产业链转移[9] - 2021:外资进入提高估值,但政策调整和美联储加息导致回落[9][10] - 2024-2025:订单增速恢复至20%,龙头企业表现突出[1][4] 国内企业竞争优势 - 工程师红利:大量本科及研究生人才[7] - 成本优势:相比海外成本较低[7] - 政策支持:21年和22年CAPEX投入翻倍增长[7] - 已形成一体化外包服务平台(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和细分领域龙头(泰格医药、凯莱英)[3][6] 行业周期与表现 - 2024年三四季度订单增速恢复至20%[1] - 2025年中报显示药明康德业绩超预期,药明生物上修业绩指引[1][4] - 当前CXO板块估值约为2025年32倍,相比近三年平均水平折价约30%[2][18] - 机构持仓占比持续下降,筹码处于历史最低水平[18][19] 重要但易忽略的内容 挑战与风险 - 查尔斯河三季报低于预期导致行业回调[13] - 药明生物UVR事件和生物制造计划引发回流担忧[1][13] - 2023年初生物安全法案草案提出导致板块跌至历史低位[14] - 2024年初美国关税问题(仅商业化阶段涉及药品豁免,加征20%芬太尼税)[20] 技术发展趋势 - AI技术在制药领域应用广泛[15] - 创新药技术迭代(ADC、多肽、双抗及寡核苷酸)促进细分赛道高增长[16][17] - GLP-1相关产品(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超预期表现带动多肽产业链[14] 供需状况 - 需求端:海外恢复更好,国内预期下半年及明年上半年临床恢复[23] - 供给端:处于出清过程,临床CRO以外领域基本完成出清,呈现涨价趋势[23] - 行业处于供需共振向上过程[23] 重点公司推荐 - 海外收入为主:药明系、凯莱英、康龙化成、博腾股份[24] - 国内公司:昭衍新药、美迪西、泰格医药、诺斯格[24] - GLP-1相关:圣诺生物[24] - AI制药领域:新岛、宏博、金泰、维亚[24]
CRO、CDMO“十年”复盘 ,积极把握历史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