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德赛西威20250814
德赛西威德赛西威(SZ:002920)2025-08-14 22:48

德赛西威 2025 年上半年电话会议纪要分析 公司概况 - 德赛西威 2025 年上半年盈利能力提升 主要受益于传感器业务方案优化 规模扩大及智能驾驶域控业务占比增加[2] - 二季度受理想汽车代工业务影响毛利率略有下降[2] - 下半年预计理想汽车代工业务放量影响可控 毛利率预计保持稳定或小幅下降[2] 财务表现 盈利能力 - 2025 年上半年盈利能力较去年有所提升[4] - 支架和座舱业务毛利率同比去年有所提高 但单二季度环比一季度略有下降[4] - 毛利率提升原因包括传感器业务方案优化及规模扩大 以及智能驾驶域控业务比例增加[4] - 二季度理想汽车新车型切换代工业务导致毛利率小幅下降[5] - 传统非代工项目毛利率约 20%左右 而代工业务毛利率为 10-15%[30] 订单情况 - 2025 年上半年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超 180 亿[2] - 座舱业务(主要为座舱域控)接近 100 亿[2] - 驾驶相关订单接近 80 亿(域控约 60 亿 其余为传感器订单)[2] 费用管理 - 单二季度管理费用同比下降主要由于人员奖金系数变化带来的季节性影响[8] - 未来管理费用预期将保持稳定 不会显著减少[8] 业务结构 产品结构 - 自驾业务约占 30% 其中域控约 25% 传感器约 4-5%[6] - 坐舱业务约占 60% 其中域控超过 1/3 显示屏约 1/3 其余为传统中控仪表及其他小型品类[6] - 座舱域控增速接近驾驶域控 均超过 50%[29] - 显示屏占总收入约 1/5 其增速也保持在几十个百分点水平[29] 客户结构 - 2025 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但客户排位和占比有所调整[3] - 理想汽车仍然是第一大客户 但其占比有所下降[3] - 小米和奇瑞的增量较快 现已进入前三名 吉利和小鹏则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名[3] - 前三名各自占比约在 20%左右 而排名第四至第七的客户占比在 5%至 10%之间[3] - 第六至第七名客户占比约为 5%左右 包括长城汽车 南北大众 一汽丰田 广汽等[22] 海外业务 - 海外业务毛利率因大型项目落地而大幅提升[2] - 预计下半年海外业务占比将继续上升 长期目标为 20%-30%[2] - 欧洲市场智能座舱业务呈现多屏化 大屏化趋势 已获大量显示屏业务订单[2] - 欧洲主要客户包括大众 沃尔沃 斯柯达等 也已拿到宝马和奔驰订单[31] - 海外业务毛利率提升主要由于今年会有更多相对较大的项目落地[8] - 今年下半年海外业务占比将继续上升 因为许多项目将在下半年体现更多收入[8] - 海外市场有新的产品线突破 尤其是在传感器领域[21] - 增长较快的传感器主要是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产品[28] 技术合作与产品 芯片合作 - 与多家芯片厂商全面合作 包括英伟达 高通 地平线 黑芝麻和新石等[4] - 在现有主流方案中 高通和英伟达占据最大的份额[23] - 英伟达 Orin X 是当前最大的量产芯片 同时 Sora 系列也开始有项目开发[23] - 高通 8,620 已经量产 未来将推出 8,775 和 8,650 并且 8,797 和 8,397 也在开发中[23] - 与地平线原来的勾 5 及勾 6M 以及黑芝麻的 A1,000 和 A2000 都有相应项目合作[23] 产品价格 - 高通座舱芯片目前主流型号为 8,155 其单价在两千多到三千多元之间[25] - 新的旗舰型号 8,295 也开始快速应用 其价格超过四千元[25] - 英伟达 Orin X 单芯片价格大约为七八千元人民币 双芯片解决方案则约为一万一千至一万二三千元人民币[26] - 高通 8,155 解决方案价格范围从两千多到三千多元不等[26] - 不同价格带区间差异较大 高价区间接近 2 万元 中间区间为 1.1 万元至 1.3 万元 低价区间为 5,000 元至 8,000 元[10] 产品方案 - 推出软硬一体的智驾解决方案 已获得海内外自主品牌订单[2] - 通过成本优势 服务优势以及创新的餐驾一体方案突破原有平台竞争[2] - 希望所有客户都能采用解决方案 但需要分阶段进行[13] - 希望通过"all in one"解决方案 包括域控能力 传感器能力以及规模化生产 以实现高性能 安全冗余要求 并降低成本[13] - 舱架融合是一个重要突破方向 但提供的不止是舱架一体 还包括其他整套大方案[38] - 可以将所有产品线整合到一起 形成四合一或更多组合 如座舱 支架 整车和 TBOX 通讯模块[38] 市场趋势与策略 市场趋势 - 下一代智能化规划中 一些核心客户越来越明确地选择与中国供应链合作[4] - 在欧洲市场推进较慢 但日系客户反而走得更快[4] - 欧洲市场确实出现多屏化 大屏化趋势[31] - 当前市场上许多公司都尝试全面自研芯片 这种重复造轮子的现象导致产业成本难以下降 效率不高[15] 公司策略 - 致力于开放共享 积极参与代工项目 通过获取代工业务巩固市场地位 阻止潜在竞争对手切入新业务[2] - 代工业务有门槛 凭借体系支持 规模化优势等 确保业务回流并保持领先地位[16] - 规模优势是未来标配化的重要因素 需获取足够大的市场份额[16] - 不论客户采用何种模式 都可以合作 主动设计服务模式和产品规划 以匹配客户需求[16] - 通过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变化对冲英伟达芯片迭代周期对毛利率的压力[19] 项目进展 - 今年上半年主要在仓类产品方面取得了突破 尤其是在传感器领域[13] - 获得了本田和雷诺等客户的项目 同时也有一些东南亚地区的订单[13] - 与大众 丰田等品牌合作 主要涉及显示屏和导航类产品[13] - 海外项目通常需要 2 至 3 年的时间才会进入量产阶段[13] - 8,797 项目目前尚未进入定点周期[27] - 8,775 则相对适合中低阶车进行标配化方案 其算力约 100TOPS 以内[27] - 2024 年 10 月已与客户发布 目前预计 2026 年会有国内外客户车型发布[27] 新兴领域 - 已涉足机器人 无人配送及智能智慧交通相关业务 如域控供应及无人配送小车[14] - 无人配送场景相对明确 技术瓶颈较少 因此商业化落地速度较快[14] - 机器人虽然也是重要方向 但其大规模应用场景可能会更晚一些[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