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中国半导体及AI芯片行业[1] - 公司:寒武纪(Cambricon)、海光信息(Hygon)、中芯国际(SMIC)、北方华创(NAURA)、中微公司(AMEC)、拓荆科技(Piotech)[1][4]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寒武纪股价上涨与市场预期 - 寒武纪股价单日涨幅达20%,主要受中国当局呼吁本土企业避免使用英伟达H20 AI芯片的消息推动[1] - 市场预期本土晶圆厂将加强先进逻辑制程供应,寒武纪有望获得更多7nm产能分配[1][3] - 预计2026年新增2kwpm(千片/月)7nm产能,对应48万颗芯片销量,营收预期达288亿人民币(ASP 6万人民币/颗),远超市场共识87亿人民币[3] 2 英伟达H20需求与政策影响 - 英伟达H20需求仍强劲(2025年下半年预计超100亿美元),但中国政策转向可能限制其订单[2] - 若英伟达受调查导致发货延迟,本土芯片厂商(如寒武纪、海光)需求将短期提升[2] 3 供应链受益方 - 晶圆厂:中芯国际(SMIC)因本土AI芯片订单增长直接受益[4] - 设备厂商:北方华创(NAURA)在先进逻辑设备份额较高,中微公司(AMEC)、拓荆科技(Piotech)亦受益(但更多聚焦NAND领域)[4] 其他重要内容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寒武纪:中性评级(Market-Perform),目标价600人民币(2026年EPS 5.47人民币,109.7倍PE)[5][10] - 海光信息:跑赢大盘(Outperform),目标价200人民币(2026年EPS 2.04人民币,98.5倍PE)[11] - 中芯国际:A股目标价110人民币(H股30港币,A-H溢价3.67倍)[12] - 北方华创:目标价550人民币(2026年EPS 19.06人民币,29倍PE)[13] 风险提示 - 寒武纪:下一代AI芯片商业化失败、产能分配不足、美国制裁升级[16][17] - 海光信息:技术迭代落后于英特尔/AMD、美国实体清单影响[17] - 中芯国际:美国制裁、需求复苏不及预期[17] - 设备厂商:中国晶圆厂资本开支不及预期、本土化进度延迟[17][25] 数据与假设 - 7nm晶圆产能:2025年底本土产能预计超30kwpm[3] - 单晶圆产出:假设25%良率,640mm²芯片尺寸下每片晶圆产出20颗合格芯片[3] 被忽略的细节 - 寒武纪当前股价848.88人民币,较目标价溢价41.5%,反映市场过度乐观[6] - 海光信息AI芯片市场接受度低于寒武纪,股价涨幅相对温和[3] - 本土7nm产能扩张需关注技术瓶颈(如良率提升)[17]
伯恩斯坦:寒武纪订单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