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研究框架培训关键要点 行业与公司概述 - 半导体行业涉及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及设备材料等领域 核心公司包括英伟达(市值4.5万亿美元) 寒武纪 海光 龙芯等设计公司 以及晶圆制造和封测企业如长电科技[1][8][26] - 行业下游应用以消费电子为主(手机占比30% 家电和3C产品占15%-20% PC占15%) 合计占比60%-70% 其余为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16]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 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2022年为5800亿美元 2025年预计突破7600亿美元 2030年可能超1万亿美元[15] - 增长主要由集成电路(IC)驱动 占行业价值80% 其中数字芯片占集成电路80%[1][8][15] - AI相关半导体占比快速提升 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占全球半导体市场25% AI半导体比例接近30%[1][16] 技术结构与分类 - 半导体芯片按功能分为五类:信息采集(如摄像头芯片) 传输(如基带芯片) 处理(如CPU、GPU) 存储(如DRAM、Flash) 输出(如屏幕驱动芯片)[7] - 按特性分为四类:集成电路(狭义芯片) 分立器件(功率半导体) 光电器件(LED、激光元器件) 微机电结构(传感器、滤波器)[7] - 数字芯片包括CPU(核心计算) MCU(末端场景控制) FPGA(可编程) GPU(图形处理/AI) DRAM/Flash(内存/存储) ASIC/SoC(专用/系统级芯片)[1][10][11] - 模拟芯片包括信号链(声、光、电信号转换)和电源管理(电流电压分配)[9][12] 制造工艺与产业链 - 制造环节包括设计(使用EDA软件和IP) 晶圆制造(光刻、刻蚀、沉积、离子注入等核心工艺) 封测(20多道工艺)[4][17][18] - 产业链呈大三角模式:底部为产品层(数字、模拟等芯片) 纵向为制造层(晶圆制造、封测) 两侧为设备和材料供应商[4][20][21] - 光刻胶和光刻机是关键设备 光刻胶对特定波长光敏感 光刻机通过EUV等技术实现高精度图形转移[18][19] 商业模式与盈利驱动 - 设计公司收入=销量×单价 轻资产运营 主要成本为研发费用(如寒武纪通过销售AI芯片获利)[22] - 晶圆厂盈利=产能×稼动率×单价 工艺提升(如从90纳米到7纳米)带动单价上涨[23] - 封测公司类似晶圆厂 但偏向后道工序 新封装技术推动发展[24] - EDA工具按授权费盈利 设备公司依赖晶圆厂资本开支 材料公司受耗材用量影响[25] 创新周期与投资逻辑 - 行业周期分为:8-10年创新大周期(产品创新) 3-5年产能扩张周期(资本开支转产能) 3-5季度库存短周期(受手机发布影响)[32] - AI创新推动价值量提升 AI服务器中GPU卡价值占比从普通服务器的10%-20%升至70%-80%[28] - 投资需关注终端增速(如新能源车、光伏带动功率半导体)和芯片价值变化 筛选优质公司(如石四达、宏威、东威等)[29][30] - 国产化逐步推进 部分环节已完成国产化并走向国际化(如长电科技) 结合创新与国产化寻找成长性品种(如GPU领域)[34] 风险与跟踪指标 - 需跟踪需求侧终端出货量(手机、服务器、汽车等) 中国台湾电子产业链PMI数据[33] - 供给端关注晶圆厂产能开支及稼动率 库存端跟踪日韩库存变化和上市公司财务库存[33] - 量价维度使用WSTS数据拆解全球半导体金额 观察价格或数量驱动 以及日度存储价格数据[33]
半导体行业研究框架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