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洋股份20250823
光洋股份光洋股份(SZ:002708)2025-08-24 22:47

公司概况与业务布局 * 公司为光洋股份 成立于1994年 2014年在中小板上市[3] * 公司积极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 产品覆盖70%-80%市场车辆 与大众 比亚迪等主流车企建立紧密合作 大众为第一大客户[2][3] * 公司积极布局机器人业务 与头部厂商合作 产品已部分量产 减速器 电机电控及机械传动件占据关键模组成本的50%-60%[2][3] * 公司在智能驾驶领域布局线控转向 制动和悬挂等产品 已拿到定点 9-10月大规模量产主动稳定杆 与吉利 理想等合作[2][4] * 公司收购FPC电路板厂 拓展汽车电子应用 投资压力传感器技术企业 应用于汽车底盘和机器人关键模组 并投资深圳科技企业加速战略落地[2][8] 财务表现与经营状况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利润增长超20%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近25%[2][4] * 公司削减其他业务收入 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 实现收入规模 利润和现金流显著提升[4] * 尽管行业竞争激烈 公司通过内部降本增效使毛利率逐年提升 2025年上半年经营现金流从2024年的负一个多亿改善至负一千多万 考虑汇票结算后实际为正值[7] * 2020年至2023年公司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每年研发费用超一亿元人民币 导致亏损 但从2024年开始局面好转 利润覆盖投入实现良性运转[15] * 公司预计2025年收入规模达28亿至30亿元 根据客户定点及分成比例 到2028年营收预计超50亿元[15] 传统业务发展 * 传统业务聚焦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 主要产品包括轴承 齿轮及轻量化空心轴类件[3] * 传统业务高速发展 大客户集中度提高 大众客户收入相比去年翻倍增长 预计2027年超6亿[3][9] * 理想 吉利及欧美外资客户订单增加 传统业务仍具巨大增长空间和市场地位[3][9] * 公司具备系统性对接国际高端客户的能力 实验能力 信息安全 员工工作环境及车间智能化改造达较高标准[13] * 在国内汽车轴承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走中高端轴承路线 主要竞争对手是国外机构[14] 增量业务与新增长点 * 增量业务在支架及相关领域取得良好进展 并与飞行汽车领域客户展开合作[10] * 智能驾驶系统是未来方向之一 公司布局线控转向 线控制动和线控悬挂等关键技术 正在开发更多行政机构类的小总成[5] * 机器人业务是重要增长方向 公司看好人形机器人广阔市场前景 已与头部厂商合作[5][16] * 公司生产机器人关节模组 包括减速器中的轴承 齿轮类产品 传感器和电路板等 目标为机器人提供全套轴承解决方案[16][22] * 从一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看 其关键模组有三四十个关节 若全部由公司供货 单机价值量超一万元人民币[17] 客户拓展与市场前景 * 当前增速最快的客户是大众 自2020年起大众逐步将其主力轴承平台转移至公司[10][11] * 未来一两年 吉利 奇瑞和比亚迪等国内主流厂商将成为重要增量来源 2024年在吉利销售额近两个亿[11] * 理想是重要增长点 2023年对接 营业收入从不到5000万增长到1.4亿 2025年预计近两个亿 在理想中市场份额达70%-80%[11] * 公司正在对接欧洲和美国的国际巨头客户 如奔驰 通用 克莱斯勒和福特 以及韩系客户如现代旗下的卡迪斯和摩比斯[12] * 全球轴承工业年市场规模约1200亿美元 其中25%到30%是汽车用轴承 70%被国际八大巨头占据 公司发展空间巨大[14] 机器人业务具体规划 * 机器人行业仍处早期发展阶段 公司2025年相关收入预计在千万级别 2026年预计进入亿元级别 形成有效第二增长曲线还需两到三年时间[19][20] * 公司推进的客户包括头部客户及志源 徐继东 千寻 东大利德 福林精工 美迪捷等 产品正在开发试制 部分已量产[18] * 公司生产小模数齿轮 主要用于行星减速器中的行星齿轮 不涉及中大型齿轮[23] * 9月份批量生产数量不大 约几千个零件 2025年内整体出货量以千级为主[24] * 公司目标在机器人领域占据15%-20%的市场份额 将通过加强与客户绑定 参与早期开发等方式提升竞争力[25] * 公司认为机器人行业发展将高度集中 主要客户包括大众 小鹏 比亚迪 小米 三星 华为和美的等[26] 电子电路板业务 * 电子板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 包括手机 穿戴设备等 产品为软性线路板(FPC)[28] * 核心客户包括三星和华为 其所有主力机型摄像头模组由公司提供 同时开发Meta 小米等项目[28] * 公司看好AR眼镜市场 正在打样和量产相关产品 每副AI眼镜的市场价值约大几十元人民币[28][30] * 电路板业务于2022年开始量产 爬坡周期受疫情影响 现已逐渐恢复 产品应用于手机摄像头模组 高多层软硬结合板及AI眼镜中的摄像头模组和眼球追踪板等[29] * 该业务预计在未来几年实现显著增长[29] 全球化布局与产能规划 * 公司全球化布局加速 计划在东南亚建生产基地对接国际客户[3] * 越南工厂预计2025年底形成一定生产能力 2026年全面投产 初期以电路板为主 后续汽车零部件将逐步转移[32] * 公司正在探讨在东欧或墨西哥建生产基地 以更好绑定国际客户关系[32][33] * 目前已建立欧洲中心和美国中心 以加强本土化服务[33] * 汽车配套项目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内 但其供应链与北美相通[31] 技术研发与投资 * 公司投资压力传感器技术 应用于汽车底盘系统和机器人关键模组[8] * 为满足国际高端客户对工厂智能化水平的要求 公司启动数字化转型 将继续投入几千万元[15] *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 主要对接电驱动平台中的高速球轴承 与大众 吉利 奇瑞等合作 预计2026年量产 该类产品单车价值约几百元人民币 全系列轴承匹配后单车价值可达2000元以上[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