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人形机器人及其上游材料行业 涵盖高端工程塑料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碳纤维 电子皮肤与柔性传感器等细分领域[1] * 提及的公司包括瑞华泰 新安 新发 东方盛虹 卫星石化 同益中 联泓新科等[1][6][11][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从智能化向大规模应用过渡 对上游材料需求将显著增加 当前市场空间有限但增速和体量开始变得可观[2] * 躯体材料的核心需求是轻量化 高端工程塑料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1][4] * PEEK用于机器人骨架轻量化 全球产能主要集中在英国威格斯[5] * PA用于机械零部件 具有良好的韧性 耐磨性和可塑性[5] * PPS作为PEEK替代品 性能略逊但价格更低[5] * LCP在伺服电机连接器等核心零部件中应用 产能集中在日本和美国[5] * TPE下游应用广泛 预计三年后市场规模将达到240亿美元以上 并保持6%的年复合增长率[1][5]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因其高强度 低密度及耐磨损特性 在机械材料中应用前景广阔 全球产量年增约15% 国内增速更快 未来进口替代确定性高[1][6][7] * 碳纤维早期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机械手臂 但2023年需求回落 目前主要应用于风电领域并呈现需求回暖 尽管产能扩张迅速导致供需不佳和价格较低 但未来终端应用增加及供需格局改善将支撑产业发展[1][8][9] * 电子皮肤通过柔性传感器实现感知与交互 预计到2029年全球柔性传感器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15亿美元增长至53亿美元 复合增速达18% 国内企业加速布局 有望实现国产替代[1][10] * 柔性基底材料主要包括有机硅 PI和聚酯 有机硅生物相容性强且价格便宜 PI性能优异但价格较高 国内PI市场由瑞华泰主导[11] 其他重要内容 * 人形机器人结构由大脑(受益于AI大模型) 小脑(操作系统及肢体协作)和肢体(模仿人类行为)组成[3] * 国内市场偏向大众材料 海外市场注重精细化工和高端产品 进口替代尚需时日[6] * 投资建议关注两大方向:轻量化减重(高端工程塑料和碳纤维)与感知交互(电子皮肤相关传感器和柔性基材)[12]
行业研究框架培训 - 机器人材料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