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况 * ADC(抗体偶联药物)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结合了抗体药、化疗、小分子抑制剂等优点[8] * 2019-2022年全球ADC临床管线复合增速达37% 预计到2030年复合增速仍保持在28%左右 行业规模预计达111亿美元[2][5] * 新型偶联药物(XDC)是重要发展方向 预计从2024年到2030年 整个行业将保持30%的复合年增长率[9] * ADC的适应症正从肿瘤领域扩展至自免、糖尿病、心血管等领域 带来更多药物应用[10] * 由于ADC研发生产需要跨学科专业知识且挑战巨大 全球ADC研发外包率已达70%(2022年底) 远超整体生物制剂34%的外包率[1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药明合联是全球领先的ABC(抗体偶联生物制剂)和生物偶联药物CRDMO公司[2] * 公司是目前唯一一家能够提供一站式ADC CRDMO服务的公司 具备药物发现、开发及制造全流程服务能力[3] * 2022年公司按营收口径统计的市占率为9.8% 预计到2025年上半年将提升至22%[3] * 公司提供一体化端到端CRDMO服务 缩短开发时间并避免技术风险[2][12] * 公司掌握了超过十种偶联技术 是行业内最丰富技术组合之一[2][12] 财务表现与增长 * 公司营收和利润高速增长 2019年至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为133% 利润复合增长率为153%[2][3] * 2025年上半年 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59%和53%[2][3] * 预计2025年营收增速接近50% 净利润增速在45%-50%之间 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0%[2][4] * 预计2025年净利润约17亿元[3][21] 项目管线与客户 * 截至2025年上半年 公司拥有858个药物发现项目、224个临床阶段项目和11个商业化项目[2][18] * IND后收入占比已提升至59%[2][18] * 客户数量从2022年的265家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563家[3][19] * 欧美客户收入占比达74%(北美52% 欧洲22%) 大型跨国公司(MNC)客户保留率高[3][19] 技术与运营优势 * 公司的抗体DNA序列至生物偶联药物IND申报周期显著缩短13到15个月 相较于行业平均24到30个月大幅提升效率[2][17] * 典型GMP生产周期从1年缩短至几个月[17] * 截至2025年上半年 公司在早期项目研发方面积累了超过16,000个分子的研发经验 并进行了超过2,300个分子的早期研究[15] * 公司在生物偶联药物工艺开发上积累了大量专业知识 确保关键质量属性[16] 产能扩张与资本开支 * 除国内无锡基地外 新加坡基地预计2026年全面投产[3][20] * 新加坡基地将实现抗体中间体最高2000升、偶联药物原液最高2000升、偶联制剂最高800万瓶的年产能[3][20] * 预计2025年的资本开支为15亿元 到2029年将超过70亿元[4] 估值与展望 * 基于供需两旺格局 对公司2025年估值约为40倍(2025)、32倍(2026)和24倍(2027)[3][21] * 基于三年的高增长确定性和持续性 公司市值至少可达1,000亿以上[3][21]
药明合联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