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况与战略 * 公司已完成闪存业务分拆 现为纯硬盘驱动器公司 专注于数据存储 尤其云存储业务 最近一个季度90%收入来自云业务 10%来自客户端和消费级市场[5] * 战略重点围绕增长和业务基础强化 增长支柱包括深化与超大规模客户合作 产品领导力以及平台业务创新 基础强化包括运营卓越 财务卓越和文化变革[5] * 已重组内部团队 为每个顶级超大规模客户配备专属销售 产品管理 工程 运营和物流团队 合作进展达80%-90%[6] * 领导团队三分之一来自分拆前西部数据 三分之一内部晋升 三分之一外部引入 如首席产品官来自微软 曾领导Azure存储业务[9] 市场需求与客户动态 * 实际增长趋势接近AI驱动的23%艾字节复合年增长率 而非基线15% AI正显著推动需求[13] * 与所有前四大客户签订截至2027财年的确定采购订单 与其中两家甚至延伸至2027财年 正商讨更长期安排[14][15] * 客户认为硬盘是AI增长的关键推动因素 数据在训练后模型及相关数据均被存储 而非像GPU或HBM那样可回收[25] *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80%数据存储在硬盘上 数据在不同存储层级间持续移动 涉及大量读写操作[26][31] 技术路线与竞争定位 * 采用EPMR技术和UltraSMR 当前发货最高32TB驱动器 计划在2026年初推出36TB产品[42] * UltraSMR提供比标准CMR驱动器20%的容量提升 比标准SMR驱动器10%提升 且无额外成本 该技术也将应用于HAMR[55][57] * 32TB驱动器仅用两季度完成认证 认证后首季度发货80万台 次季度达170万台 本季度预计超200万台[44] * 正开发HAMR技术 目标实现44TB容量点 重点确保其可靠性与现有EPMR产品相当 制造良率从三年前的60%中段提升至高段80%[46] * 维持与闪存的总拥有成本优势 收购成本保持6倍差异 TCO为3.6倍差异 并计划将该优势持续至2030财年[31] 产能与供应链管理 * 主要通过面密度提升支持客户容量需求 对后端单位产量投资保持谨慎 但若有客户长期承诺且具下行保护 愿探索适度增加[18] * 在美国拥有两家晶圆厂 生产全部磁头晶圆 正投资扩大磁头晶圆产能 投资将落地美国[20] * 供应链团队积极工作以减轻潜在关税影响 现有商业安排下预计关税不会对财务产生重大影响[20] * 硬盘制造交货周期达12个月 其中磁头部分占9个月 闲置产能重启需数个季度[38] 财务表现与资本分配 * 最近两季度毛利率达40%以上 预计仍有提升空间 定价环境稳定 每TB价格同比环比基本持平 成本降低主要通过转向更高容量驱动器和面密度路线图实现[51][52] * 运营支出占收入比例低于投资者日制定的14%目标 本季度为14周季度 产生约1500万美元额外运营支出 将影响下季度[61] * 净债务26亿美元 约1倍EBITDA杠杆率 处于1至1.5倍目标范围低端 仍持有750万股SanDisk股份待未来变现[64] * 通过股息和股票回购回报股东 股息为每股0.10美元 2025年5月中启动回购 首月半回购1.5亿美元[64] * 可转换票据为价内 但通过回购计划抵消稀释 预计股数将横向趋势[67] 风险与市场误解 * 客户需求信号会波动 因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可能存在季度性延迟或提前 但合作与能见度已根本性改变[23] * QLC闪存驱动器在多次写入后快速退化 适合读取密集型应用 但因读写限制及经济性 预计不会成为主流解决方案[30][31] * 认为市场未充分理解公司如何以可靠方式大规模交付高容量产品并管理客户风险 这体现在发货比特数及客户份额上[69]
Western Digital (WDC) 2025 Conference Tran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