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美行业关键要点总结 行业与公司 * 医美行业整体营收增长放缓 8月份增长4% 受非手术项目占比增加和价格透明化影响[1] * 行业内龙头机构如朗姿、益心、利格等营收增长普遍不理想 益心七八月份基本持平 部分月份零售额甚至下降[1][6] * 新氧从互联网平台模式转向线下机构模式 获客成本较低约1000元 通过快速开店、收购和加盟扩大门店布局[13]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客单价下降明显 7月客单价同比下降5%至3300元左右 为近年来最低 8月虽回升至3600元左右 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1][3][4][5] * 客单价下降主要归因于信息透明化、轻医美项目占比提升导致的价格下滑 以及新氧等平台低价项目引发的价格战 如5999元童颜针和299元光子嫩肤等[1][7] * 各大医美机构积极拓展轻医美子品牌 专注于皮肤光电、注射和微创非手术项目 店面面积较小500-1000平方米 扩张速度相对较慢每年新增3-5家[1][9] * 传统大型医美机构与轻医美小店在投入、面积、选址、营收和回报周期上存在显著差异 轻医美小店初期投资较低500-600万元 回报周期短6个月盈亏平衡 8-10个月盈利[1][2][10] * 玻尿酸市场高端进口产品如乔雅登和瑞蓝销量下降 机构倾向于使用OEM代工产品替代 以降低采购成本[4][16] * 国产玻尿酸中 新型注射类如格格针和波波针表现良好 弥补了传统品牌降价带来的影响[4][16][18] * 再生胶原蛋白市场 舒颜萃成为新的增长点 用量已超过艾素菲 每月达到1500多次 总体增速约10%[19][20] 其他重要内容 * 医美行业一般在9月到10月迎来高峰期 2023年9月增长25% 2024年9月增长14% 2025年预计9月增长15%[15] * 上游厂商出厂价有所下降 一般同比下降幅度在20%~30%左右 微医美4mg现在采购价已降至1000元左右 基础水光玻尿酸甚至可低至二三十元采购[26] * 新开门店营收增长不明显 尤其是后期开设的新门店 如上海淮海路和陆家嘴中心等地 营收和增速均不明显[14] * 轻医美小店材料成本占比26%至28% 高出大型机构4至5个百分点 人工成本比例略高于大型机构 大型约为35% 而小型则为37%[11] * 非手术类的轻医美净利润基本持平 在正负5%左右 而成熟的大型医疗美容机构净利润率可达5%至10%[11] * 胶原蛋白类产品线表现突出 7月份注射类胶原蛋白产品整体增速约为17% 薇旖美系列产品增长45% 使用量接近3800次[21] * 四季度将重点推广Scopus同源针 并引进乐普、北京四环或艾维提等品牌的新产品 采购成本约1000元 终端价格5000元左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