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传感器:机器人实现智能层级跃迁的硬件基石
机器人机器人(SZ:300024)2025-09-10 22:35

行业与公司 * 人形机器人传感器行业: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实现智能化的核心硬件,价值占比超过20%,预计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达850亿元,2025-2035年复合增速约47%[1][3] * 触觉传感器子行业:技术将从刚性升级为柔性,预计2035年柔性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达134亿元,2025-2035年复合增速约60%[4][11] * IMU(惯性测量单元)子行业:是人形机器人姿态控制的核心,预计2035年机器人IMU市场规模达75亿元,2025-2035年复合增速约65%[4][13] * 视觉传感器子行业:3D视觉方案未来将逐步放量,预计2035年3D视觉市场规模达134亿元,2025-2035年复合增速约65%[4][14]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市场前景乐观: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第四季度将有多个事件催化行业发展,如特斯拉股东大会、宇树科技冲刺IPO以及特斯拉可能推出新一代人形机器人[2] * 主流传感器配置:包括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IMU和视觉传感器,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为例,单机传感器价值量接近9万元,其中力传感器占比显著(一维力28个价值约1.7万元,六维力4个价值约6万元)[1][5] * 力传感器发展趋势: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六维力传感器第一大下游,为满足整机成本要求(目标售价2-3万美元),国产六维力传感器价格需从目前水平降至千元级甚至更低[1][6] * 六维力传感器技术壁垒:主要包括算法(需解决多维信号耦合和抗干扰问题)、校准(需高成本和长期经验积累)以及人工贴片(限制规模化生产)[1][9] * 降本技术路径:采用硅应变片传感器可实现设备贴片和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成本,国内企业安培龙正在研发此技术[1][10] * 触觉传感器挑战:柔性触觉传感器面临精度、可靠性、成本和功能单一的核心问题[12] * IMU竞争格局:全球IMU竞争格局以外资为主,国内玩家如新动联科在MEMS惯性传感芯片方面有突破潜力[13] * 视觉传感器现状:目前因未大规模量产,3D视觉使用较少,但未来占比将提高[14] 其他重要内容 * 关键公司梳理: * 六维力传感器领域:安培龙、科力[15] * 触觉传感领域:汉威科技、福莱新材[15] * IMU领域:新动联科[15] * 视觉传感领域:奥普中光、奥普特[15] * 触觉传感器技术路线:当前主流技术路线中,压阻式占比37%,电容式占比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