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联邦制药20250923
联邦制药联邦制药(HK:03933)2025-09-24 17:35

联邦制药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一 公司业务与市值发展 * 公司业务发展历程与市值关键驱动因素:早期因6-APA等中间体原料药价格上涨实现市值跃升 随后胰岛素产品上市及集采影响推动市值变化 近期因成功研制三靶点GLP-1产品并与诺和诺德达成BD协议获得可观首付款 加之密集布局创新管线 促使股价和市值进入稳步上升阶段[4] * 当前主要业务板块:包括抗生素原料、中间体、人用抗生素制剂、人用胰岛素制剂 并积极拓展创新管线 抗生素方面6-APA聚甲盐产能达2万多吨 占全球60%至70%市场份额 胰岛素具备较大产能 同时重点建设动保业务产能[6] * 2025年盈利预测:全年归母净利润预计达到27.6亿元 上半年净利润承压 下半年海外订单(如巴西)落入报表且抗生素价格有望四季度抬升 2026年净利润预计26亿元左右(首付款影响减弱) 2027年动保业务全面发力进一步贡献利润[21] 二 行业背景与市场前景 * 全球糖尿病与肥胖问题现状:全球20至79岁糖尿病患者达5.37亿(2021年) 中国患病率从1980年代不到1%增长至2018年12.4%(患者1.4亿) 世卫组织预测2030年高BMI影响近30亿成人(占全球成人50%) 反映未来减重和降糖市场需求巨大[7] * GLP-1类药物市场前景:司美格鲁肽2023年销售额达210亿元 高盛预测2030年该类药物市场规模可达1,300亿美元 适应症不断扩展(包括纳什、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等)[7] 三 核心产品UBT 251(三靶点GLP-1) * 产品特点与机制:UBT 251是一种三靶点GLP-1类似物受体激动剂 靶点包括长效GLP-1、GIP和GCg 通过同时激活三种受体实现全面代谢调控(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及调节血糖)[8] * 临床试验结果:EB7临床试验中高剂量组(每周皮下注射6毫克连续12周)患者体重减少15.1% 优于礼来瑞他鲁肽24周4毫克组减重12.9%的结果 有望成为更有效的减肥药 并已实现双美中美双报[9] * 销售前景预测:预计国内销售额到2028年开始 2030年或2031年达到峰值52亿美元 海外市场预计达到85.47亿美元(保守假设含50%研发风险调整系数)[10] 四 其他产品管线布局与进展 * GLP-1领域其他产品:包括口服GLP-1小分子药制剂(已递交NDA)、UBT 37,034注射液(动物实验效果良好) 仿制药利拉鲁肽已于2025年3月获批上市 司美格鲁肽有望2026年上市[11][12] * 胰岛素领域:德谷胰岛素预计2025年内或最晚2026年上半年获批销售[12] * 创新管线其他亮点:布局自免领域(如特应性皮炎适应症及JAK激酶家族药物 其中TULO 1,101软膏进入临床二期)和眼科方面(12,112,101创新药产品完成2A期临床试验即将进入三期)[13] * 代谢疾病领域布局:除超重肥胖症外 还在布局脂肪肝和慢性肾病等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临床试验(逐步进入二期) 公司是中国首家、全球第二家采用化学合成多肽方式制备药物的企业(具成本优势和批次稳定性)[10] 五 各业务板块发展情况 * 动保业务:2020年至2023年兽药制剂年复合增长率达75% 2024年兽药制剂销售额同比增长17.1%(受产能限制) 随着产能落地 目标贡献总收入15%~20% 新产能投用后有望开启30%以上高速增长[14] * 人用制剂: * 胰岛素制剂:通过集采迅速放量 珠海基地年产3亿支 覆盖超4万家基层医疗机构 布局二代、三代胰岛素 并选择将二代胰岛素出口至巴西等海外市场以实现持续放量[15] * 抗生素制剂:受集采价格影响和市场需求放缓影响较大 2024年至2025年明星产品如强力阿莫西林出现明显下滑[16] 但风险逐步出清 存量产品销售稳定 积极布局高端抗生素和复方制剂(如针对MRSA的复方头孢洛林等 预计2026年上市) 受益于从原料药到制剂的全产业链布局(成本优势明显)[18] * 宠物食品与药品:正在布局宠物食品与宠物药品 这两个领域拥有更大市场规模 有望实现双轮驱动和协同效应[17] 六 中间体原料业务与竞争格局 * 市场地位与政策影响:在中间体原料业务方面占据重要地位(6APA品类产能最大) 国家政策限制青霉素工业盐、6APA及相关化学反应生产头孢中间体的产能(形成壁垒) 工艺、规模优势及成本控制力至关重要[19] * 行业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提升 大部分产能集中在联邦、国药威奇达和川宁生物三家企业手中 短期内价格有较强支撑[20] 青霉素工业盐价格历史上经历7次大规模价格战(受产能过剩和出清影响显著)[19] * 印度市场影响:印度阿拉宾度释放产能主要用于自用 多数参与PRI计划企业未顺利启动生产(补贴发放迟滞且莫迪政府可能终止PRI计划) 无法与中国企业进行价格或成本竞争 2025年国内6APA价格下降主因疫情期间库存消化及流感减少导致需求下降(非印度因素)[22] 七 公司估值与未来展望 * 未来估值空间:创新管线布局密集且进展迅速(研发费用率较高并持续增加) 加之首付款带来的可见收益 有望显著提升整体估值倍数 目前主业估值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以下 但公司具有较大成长空间[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