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造专场-2025研究框架线上培训
英伟达英伟达(US:NVDA)2025-10-09 10:00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纪要主要涉及两个行业: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IDC)基础设施行业和人形机器人行业 [1][30] * AIDC 行业提及的公司包括:字节跳动、英伟达、台达、维谛、阳光电源、科华数据、盛弘股份、施耐德、英维克、深林环境、南泵、麦格米特、博克新材、可利克、欧陆通、新雷能、蔚蓝李鑫、江海股份、玉柴、潍柴等 [1][3][11][12][13][16][19][24][25][26][27][28][29] * 人形机器人行业提及的公司包括:特斯拉、谷歌、英伟达、Finger Robotics、亚马逊 Agility、优必选、乐聚、宇树机器人等国内外本体厂商及零部件供应商 [30][33][38][39][40][41][42][44][46] 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核心观点与论据 市场驱动力与资本开支 * 字节跳动预计投入 2000 亿资本开支提升 AIDC 算力 [1][3] * 国内头部 CSP 云厂商和运营商预计新建机房功率约 8GW,全球范围内保守估计 25GW [1][6] * AIDC 板块的推荐背景是豆包的算力调用量增速极快,从低水平增长到每日 2 万亿 Token,并在 2025 年中旬达到每日 20 万亿 Token,预计 2026 年达到每日 200 万亿 Token [3] 技术路线变革:ASIC芯片与供应链泛化 * ASIC 芯片旨在替代英伟达(NV)技术路线,可能 70%-80% 采用中国供应链,相当于创造一个 NV 级别的大市场 [1][7] * 这种趋势减少了供应链对台湾的依赖,为国产供应商提供了巨大机会 [7] 供电架构演进:HVDC 替代传统 UPS * 传统 UPS 供电方案在算力波动背景下存在电损高和变频响应效率低的问题 [9] * HVDC 供电更适合现代云计算需求,通过取消机柜内的 ACDC 模块,单瓦价值量显著提高,中国市场每瓦价值量约为 2 到 3 元,而 UPS 系统每瓦价值量约为 0.3 至 0.6 元 [1][11] * 未来高功率密度机柜(如英伟达 NVL 系列,单柜功率达 1 兆瓦以上)将推动 HVDC 成为主流 [10] 液冷技术渗透与市场空间 * 液冷系统当前渗透率较低(中国 2024 年约 8%~9%,美国约 12%),但随着单柜功率密度增加将快速放量,预计 2026 年美国新增机房中 80%85% 将采用液冷架构 [1][14] * 液冷市场空间主要由英伟达等公司芯片需求驱动,预计 2026 年英伟达 GB300 芯片出货量在 550 万至 700 万片之间,对应的液冷市场空间约 450 亿至 550 亿美元 [1][16] * 在中国,液冷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是经济性(运营期电费可节省 50% 到 60%,额外资本开支约 2 年可回收)和 PUE 能耗政策约束,预计南方地区 80% 的新机房将采用液冷 [15] 关键设备与供应链机会 * APF/SVG:因功率密度增加和波动加剧而变得必要,用于处理电流谐波 [13] * 电源模块:技术迭代快,正从 5.5 千瓦向更高功率(如台达 52 千瓦、维谛 15/19 千瓦)转型,单瓦价值量有望提升 [21][22][23][26] * 板载变压器:价值量增幅较大,从几分钱每瓦增加到约两倍 [25] * BBU/超级电容:机柜标配,价值量不高但效用显著,超级电容为耗材 [27][28] * 柴油发电机组:2 兆瓦机组可能继续涨价,供需缺口存在,关注能生产 170 缸径以上发动机的稀缺生产商 [29] * 液冷系统组件:CDU 中的泵阀环节是关键,目前 80% 温控系统来自日本供应商,但泵的国产化速度快,未来 80% 的泵可能来自国内 [19] 人形机器人核心观点与论据 产业发展阶段与生态 *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爆发期(2022-2024)过渡到商业验证的培育期(2025-2030),整个生态体系已基本建立 [30][31][32] * 截至 2025 年 6 月,国内有 105 家人形机器人创业企业,但预计三年后 90% 以上可能会消失,竞争激烈 [46] 商业化落地条件与场景 * 商业化落地需要两个基本条件:聪明的大脑(具身智能模型)和灵活、高效、便宜的身体 [34] * 当前产品力制约在于身体成熟但大脑(任务泛化能力)尚不成熟,如同拥有 20 岁身体但只有 56 岁大脑 [34] * 落地场景包括特种、工业、教育商业和家庭,目前国内厂商聚焦商业和科研教育场景,海外企业在工业和家庭应用方面领先 [33] 技术架构与数据 * 大脑架构主要分为三种:端到端架构(如特斯拉、谷歌)、分层端到端架构(如 Finger AI、英伟达)和混合架构,尚无统一标准 [38][39][40][41][42] * 数据采集方式包括远程遥操、仿真合成数据、视频学习等,特斯拉正将 FSD 自动驾驶的训练方式应用于 Optimus [43] * 中国各地政府正在建设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场,已建成 7 个省市的数据采集场,预计未来全国将有 30 个 [43] * 全球领先企业(谷歌、特斯拉、英伟达)主导技术发展,国内企业仍处于跟随阶段 [44] 核心零部件与成本结构 * 关节模组占据人形机器人成本 70% 以上,技术壁垒高,更注重灵活性、单位体积成本和重量,而非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精度 [2][47][48][50] * 传感器中,触觉传感技术路线以电容式和电磁式为主流,以满足场景泛化需求 [2][49] * 成本结构中,关节模组及相关组件占 70% 以上,传感器(视觉、力觉、触觉)占比约 15%-20% [50] 其他重要内容 投资策略与风险提示 * AIDC 投资:建议关注能切入英伟达或 ASIC 芯片供应链并持续获得订单的公司,当前需警惕预期过高,等待回调并跟踪送样检测结果 [20] * 机器人投资:本体厂商估值由硬件能力、大模型架构能力、场景数据获取能力和人才储备决定 [51] 供应链厂商需具备规模化稳定生产、快速响应、持续迭代和低成本控制能力 [52] * 风险提示:人形机器人产业存在产业化商业化落地风险、估值泡沫风险以及巨声智能算法的技术难度 [54] 光伏行业研究方法(作为对比案例) * 光伏行业研究集中在需求端政策驱动、经济性驱动、新技术推动和供给侧产能周期管理四个方面 [55] * 光伏行业具有强周期性,过去五年经历了从硅料价格 30 万元/吨跌至 3 万多元/吨的完整周期 [56][57] * 当前(2025 年)光伏行业面临需求增速放缓与产能过剩的挑战,股票市场自 2023 年以来普遍下跌 70% 至 80% [58] * 2025 年发布的 136 号文要求新能源电力全面入市,电网不再保障 95% 消纳率,通过市场化交易决定电价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