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报告聚焦于亚洲(除中国外)经济体,分析其面临来自中国的通缩压力 [1] * 涉及的经济体包括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印度、台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日本 [14] * 报告由摩根士丹利亚洲经济团队撰写 [8] 核心观点与论据 中国通缩现状与溢出效应 * 中国持续面临通缩压力,GDP平减指数在3Q25仍为负值,标志着连续10个季度的通缩 [2] * 中国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从2024年9月的8900亿美元增至当前的11740亿美元)以及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导致其向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亚洲)出口更多,从而将通缩压力输出到亚洲(除中国外)经济体 [2][10][56] * 亚洲(除中国外)的非大宗商品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已进入较低通道,紧随中国之后 [1][2][17] 评估亚洲(除中国外)经济体暴露度的框架 * 引入一个记分卡框架,基于四个因素评估相对暴露度:受中国通缩影响较大的行业的PPI及其权重、与这些行业中国PPI的相关性、以及出口相似性(用于捕捉中国的竞争性价格压力) [3][12][75] * 根据该框架,泰国(排名8)、马来西亚(排名7)和韩国(排名6)是亚洲(除中国外)受影响最大的经济体,而澳大利亚(排名2)和日本(排名1)受影响最小 [14][76] 受影响最大的行业 * 受中国通缩溢出影响最严重的行业包括汽车、机械和设备、服装以及电子产品 [39][67][103] * 在这些行业中,电池制造、电视/音频/视听设备、家用电器、电力传输和配电设备的通缩最为严重 [67][73] 政策应对与前景展望 * 中国通过"反内卷"努力来解决通缩问题,但报告认为这些努力可能仅在部分行业取得成功,若没有刺激需求(消费)的有力措施,难以实现持续退出通缩 [4][43] * 预计未来几个季度中国通缩压力将持续,亚洲(除中国外)将保持低通胀环境 [4][109] * 亚洲(除中国外)的央行预计将保持宽松路径,因为该地区10个经济体中有8个的通胀已处于或低于央行的舒适区间,实际利率仍相对较高,有进一步降息空间 [5][113] 风险因素 * 前景面临的风险包括:美国引领的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强劲,或中国采取更激烈的"反内卷"行动并辅以大规模需求刺激 [6][115] 其他重要内容 具体经济体暴露度分析 * 泰国:暴露度排名最高(8),受影响行业的PPI为-1.2%,与对应中国行业PPI的相关性为78%,受影响行业PPI权重高达96%,对华出口相似性指数为38(最高) [14][76][80] * 马来西亚:暴露度排名第7,受影响行业的PPI为-5.0%,与对应中国行业PPI的相关性为78%,受影响行业PPI权重为90% [14][76][80] * 韩国:暴露度排名第6,受影响行业的PPI为0.7%,与对应中国行业PPI的相关性为71%,对华出口相似性指数为37(第二高) [14][76][80] * 印度与印尼:属于中度受影响组,印度的对华出口相似性指数为34,印尼为23 [14][76][80] * 台湾:受影响行业的PPI为-1.9%,但受影响行业的PPI权重较低(14%) [14][76][80] * 日本与澳大利亚:受影响最小,日本的非大宗商品PPI为2.0%,澳大利亚为4.0%,两国对华出口相似性指数分别为36和9 [14][76][79][81] 间接溢出渠道 * 除了通过增加从中国进口的直接渠道外,中国出口价格下降也会通过间接渠道对其他地区的生产者价格造成拖累 [102] * 泰国、韩国和台湾与中国的出口相似性最高,因此通过定价效应渠道的间接暴露度也最高 [102][103][104] 中国内部通缩细节 * 中国3Q25 GDP平减指数为-1.0%(2Q25为-1.2%)[44] * 非大宗商品PPI持续疲软,在14个非大宗商品制造业中,有13个(除家具制造外)的价格较2025年6月下降,其中药品、橡胶和塑料制品以及汽车的价格跌幅最大 [47][50] * 关键能源转型相关行业(如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产品)的价格改善有限,电池PPI在9月同比下降3.9% [52][53]
亚洲经济学 - 哪些亚洲经济体更易受中国通缩压力影响-Asia Economics-Which Asian economies are more exposed to deflationary pressures from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