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营与财务表现 * 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7.69亿元,同比下降17.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1亿元,同比下降140.13%,整体毛利率为26.68%,同比下降13.84%[1] * 业绩下滑主要受新卓折旧、市场竞争以及产品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1] * 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10.65亿元,环比增长12.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33.64万元,但亏损环比大幅收窄76.84%,收窄金额达7743万元[1] * 第三季度新卓资产晶圆成本对毛利的负面影响环比二季度有所改善,预计随着新卓产能利用率提升,此负面影响将逐步减弱[1] * 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564.67万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由负转正,增加了约4.22亿元[2] * 前三季度研发投入6.44亿元,折旧变动金额为4.85亿元,预计全年折旧金额在77.5亿元之间[2] * 为保障12寸产线快速爬坡及重要模组产品交付放量需求,并保障供应链安全切换,公司增加了原材料储备,报告期末存货金额为30.1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64%[2]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公司是国内唯一自主拥有射频前端全品类产品能力的射频厂商[3] * 射频分立器件收入占营收约53%,射频模组营收占比约44%,预计随着LPM等重要模组产品持续市场化推进,模组产品占比将继续提升[1][2] * 以滤波器为主的接收端模组产品持续在客户端大规模量产出货,收发端的模组产品已在多家品牌客户导入并开始交付[5] * Wi-Fi 7模组、蓝牙前端模组、定制MCU等产品也已实现稳定出货,预计四季度将呈现非常好的增长[5] * 公司在射频MCU、射频SOC方面取得进展,为多家大平台客户定制射频控制中心,该产品价值量约为大几毛美金[45][46] * 公司具备从滤波器到模组到PA的整体能力,与国内其他厂商的竞争不在同一维度[18] 新卓产线建设与产能 * 公司持续布局6英寸特种特色工艺、12英寸异质硅基工艺平台及先进异构集成三大核心技术平台[6] * 截止报告期末,6英寸和12英寸两条产线保持大规模交付状态,产能利用率呈现较为明显的提升[6] * 6英寸滤波器产线依托LTK技术的产品已在客户实现量产交付,三季度产能利用率已基本接近满载[6] * 12英寸产线第一代技术平台产品已稳定出货,第二代技术平台已实现量产,同时持续研发第三代工艺,自有产线产出占比逐季度快速增长,12英寸产线单月也已实现满载,产品良率和产线良率双双达到业内较高水平[7] 行业动态与竞争格局 * Skyworks和Corning(Qorvo)的合并预计将加强其优势并缩减开支,对北美市场及三星等客户而言,供应商由两个变一个可能带来机会,因为客户仍需要多元化供应商[8] * 该合并可能加速Skyworks和Qorvo在中国市场竞争力逐步走弱的过程,两者射频业务在中国市场合计规模约为比5亿美金多不了多少[13][15] * 国内以射频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增多,可能导致过度竞争或产能过剩现象,低质量竞争对行业不利[17] * 国际头部厂商年研发投入折合人民币在50亿级别,而公司研发投入约10亿人民币,其他国内友商约30亿人民币,研发投入能力决定未来产品竞争力[17] 专利诉讼情况 * 公司与村田涉及7项专利纠纷,公司认为这些专利在申请前已存在多项现有技术,且其所依托的一项基础专利已于2025年1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无效[3] * 公司认为涉诉专利缺乏创新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存疑,不认可村田的主张,并已针对全部7项专利提起了无效宣告程序,相关审理结果预计在11月、12月陆续有结果[3][11] 未来战略与挑战 * 公司未来重心将放在射频业务之外寻找第二成长曲线,正非常努力但谨慎地寻找并购标的,目标是并购后能体现新卓价值并做出差异化产品[11][21] * 并购方向更倾向于关注具备工艺牵引能力、能结合自身工艺做出差异化高性能产品的领域,而非简单扩充产品线[21][22] * 短期内,受AI产业链竞争资源影响,大模块产品所需的基板等原材料准备及出货能力受限,此问题预计在未来半年内仍会较紧,但供应商非常支持公司[10][33] * 由于新卓产线背负折旧成本,公司毛利率预计将逐步优化并实现利润转正,但难以快速回到2021年很高的水平,明年折旧预计仍在78亿元[10][26][28] * 公司预计四季度业绩将比三季度好,但全年达不到去年的水平[10]
卓胜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