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业绩与经营情况 * 公司为天顺风能 会议主题为2025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1] * 2025年前三季度集团营收37.2亿元 同比增长4.56% 归母净利润6971万元 同比下降76.1%[3] * 单三季度营收15.3亿元 归母净利润1588万元[3] * 分板块业绩(前三季度)[3] * 海工装备:收入8.7亿元 净利润-1433万元 * 塔筒:收入11.3亿元 亏损约3000万元 * 叶片及模具:收入5.9亿元 亏损约9200万元 * 发电:收入9.6亿元 净利润3.2亿元 毛利率62.6% * 四大板块净利润合计1.89亿元 合并报表净利润1.44亿元 归母净利润6971万元 差额主要源于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人确认少数股东损益约7400万元及集团总部费用约6800万元[4] * 单三季度发电量6.9亿度 收入2.7亿元 净利润约9200万元 毛利率55.1% 同比下滑8.7个百分点 主要因风量小致发电量同比下滑15% 收入下降22%[6] * 9月底河南濮阳200兆瓦项目全容量并网 在运电站达1.8吉瓦 已获取指标10.3吉瓦 已核准3.83吉瓦 已开工500兆瓦 新指标集中于湖北、广西[6] 海风业务(海工装备)现状与展望 * 海工板块前三季度交付8.5万吨 营收8.7亿元 亏损1433万元 单三季度交付5.9万吨 营收6.6亿元 亏损约1600万元 亏损主因应收账款信用减值约1200万元(其中老项目约5200万元)[4][5] * 2025年全年海风交付预期与之前基本一致 四季度预计交付量级与三季度(5万多吨)相仿 丹东项目(1万多吨)与华润廉江项目因军事原因延期 龙源射阳项目未开工[7] * 广东区域未来三年项目量多 集中在汕尾、揭阳、阳江 预计市场份额目标50% 近期最快启动项目为深能红树湾及阳江项目 揭阳国电投项目(170万千瓦)预计明年一季度开始招标 建设高峰期预计在2027与2028年[8][9][11][53][54] * 海风业务战略转向高质量订单 避免价格战 注重产品附加值与回款条件 三季度单吨净利约1000元 预期随稼动率提升 经营性利润率将超过此水平[13][14][15][16] * 海风项目招标一般提前一到两年进行 公司对获取粤东粤西新项目份额有信心 出货量节奏预计26至28年逐步向上 高峰期在27、28年[33][52][53][54] 陆风业务(陆上装备)战略调整 * 陆上装备(塔筒、叶片)业务自24年起主动收缩 业绩承压 前三季度塔筒销售18.9万吨 营收11.3亿元 亏损约3000万元 叶片销售212套 模具21套 收入5.9亿元 亏损约9200万元[5][31] * 业务收缩面临遗留产能处置问题 目标为处理资产、优化人员 使板块不亏损、不占用集团资金资源 行业平均水平下该板块年盈利1亿元左右问题不大 公司希望轻装上阵专注海上业务[31][40][41][42] * 叶片业务未来方向为控制规模、调整产品结构 可能逐步退出叶片生产 转向模具及非风电复合材料产品[45][46] 产能布局与建设进展 * 海工主要基地情况[17][18][19] * 射阳一期:产能被占用 仅能小批量生产 二期改造临近投产 将扩充单桩产能并生产船用下部模块 * 通州湾:部分产线承担国内导管架生产(因阳江工厂未投产) 未来侧重承接国外出口订单 已具备出口能力 * 阳江工厂:预计11月试运行并全面投产 未来与揭阳(吉安)工厂同为国内导管架主力生产基地 * 德国工厂:推进中 漳州工厂在规划 待德国产线投产后复制 未来生产海外大单桩及漂浮式等高端产品 * 在建工程约20多亿元 主要包括风电场、阳江工厂及德国工厂[44][47] * 风电场业务为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在建500兆瓦预计明年上半年并网 目标到2028年持有约5吉瓦 并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处理[49][50][51] 出海业务与海外市场展望 * 海外项目(如英国)进展顺利 但以订单落地为准 预计26年末开始小批量交付 主要交付期在27、28年[20][21][23] * 欧洲市场(如英国、爱尔兰、苏格兰)因海底地质条件 导管架需求存在 但单桩仍为主流 未来导管架占比会提升 但不会替代单桩 约三年后漂浮式将进入商用[24][26][27] * 公司出海交付模式规划为自有船舶将货物运至德国工厂 再交付给业主 以节约运输费用[66] * 欧洲本土产能扩张面临岸线、码头、劳动力等挑战 公司预判欧盟未来可能通过反倾销税或碳关税进行产业保护 倾向50%本土供应、50%进口的格局 公司通过德国工厂建设与漳州产能复制应对[68][69][71] * 当前出口高利润源于中国钢板价格优势 预期随产能平衡及潜在碳税等政策 利润将回归行业正常水平[71] 其他重要事项 * 陆风增值税政策影响微乎其微 因政策细则未明 影响分摊至各年[57][58] * 造船业务(如特种船FSO)定位为补充 旨在平滑风电海工周期性 非主要发展方向 产能配置有限(通州湾部分产线及射阳配套模块)[59][63][64] * 公司处于战略转型痛苦期 目标为甩掉历史包袱、获取更多订单 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成为海上风电第一[74]
天顺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