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泛亚微透公司 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业务涉及汽车零部件 新材料 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1][2][3] * 行业涉及汽车 尤其是车灯及自动驾驶传感器 航空航天 5G/6G通信 医疗器械等[6][12][17][21] 核心财务表现与业务贡献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5亿元 同比增长42% 净利润9,000万元 同比增长36 17%[3] * PDF1微透产品营收1 27亿元 毛利率77% 同比增长23 4%[2][3] * CMD与气体管理业务营收11 05亿元 毛利率超60% 同比增长6 68%[2][7] * 气凝胶业务营收5,440万元 同比增长25 8% 毛利率略有下滑[2][7] * 线束和电缆业务营收7,580 2万元 增速超2000% 其中车规级线束营收1,780万元 航空航天电缆营收5,600多万元 整体毛利率提升显著[2][7] * 传统三大件业务营收1 02亿元 同比增幅近10% 平均毛利率提升至16 75%[5][8] * 子公司林天达自2025年7月1日起并表 1-9月营收6,541万元 净利润1,135万元 预计全年贡献营收约1亿元[2][6] 毛利率与费用分析 * 整体毛利率下降主要受车规级线束业务拖累 该业务尚未达到盈亏平衡点[7][8] * 预计车规级线束业务在2026年上半年达到盈亏平衡点 改善整体毛利水平[2][8] * 研发投入占比约5%-6% 因平台性特质及跨业态项目增多 研发投入增加[9] * 员工总数从300多人增至700人左右 管理费用显著增加[9] 核心产品进展与市场拓展 * 二代CMD为主动控制系统 可精确控制湿度和露点 已完成与H公司实验验证 将成为其所有车型标配[4][12][13] * 二代CMD解决方案成本约35元 低于H公司前挡玻璃导电条成本80元[4][14] * 截至2025年10月底 CMD在手订单预期达622万只 预计2026年订单量超3,000万只[11] * 公司与华域视觉和星宇车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未来项目优先选用CMD整体解决方案[2][11] * FCCL已完成材料级到线路板级别的四个批次认证 已投建第一条量产线[4][17] * FCCL潜在首批订单量约1至1 5亿元 计划在3至4个月内复制新生产线[18] * 第二代CMD产品价格在35至40元之间 FCCL产品价格因规格不同在320元 平方米至5,000元 平方米不等[19] 产能与项目进展 * 公司现有产能约2,000万个 预计未来可达5,000万个[4][16] * 新的木头项目接近完工 无人化车间预计本月底投入运营[4][15] * 一代CMD老厂房中2 3设备已24小时运行以应对旺季需求[15] 新业务布局与未来增长点 * 公司提交定增申请 推进CMD扩产项目和FCCL项目[10] * 2026年收入目标12亿元以上 增量来源包括传统业务 增加1亿至1 5亿元 车规级线束业务 增加1 5亿至2亿元 母排业务 增加1亿至1 5亿元[4][20] * 医疗器械领域对标美国戈尔公司 布局人造血管 动脉支架等体外体内植入产品 并注册泛亚安检专注于一次性注射笔[21][22] * 脑机接口领域 向能士达提供电子皮肤材料 已进行两次送样[23] * 具身智能领域 与中国电信AI团队合作为第二代人形机器人提供成套线束 连接器及线缆 预计明年3月提供样品[23] * 高频高速电缆绕包膜将成为未来三年增长较快业务之一[26] * 气凝胶在军工领域舰船和飞机方向接单顺畅 一旦航空起量将对营收产生积极影响[24] 战略规划 * 公司有外延扩张目标 每三年至少完成一到两个并购项目[25][27] * 计划通过价格策略扩大市场份额[27]
泛亚微透202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