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SES AI (SES) - 2025 Q3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SES AI SES AI (US:SES)2025-11-06 07:02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三季度营收为71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360万美元,增幅达102% [4][11] - 第三季度毛利润率为51%,其中服务收入毛利润率为78%,产品收入毛利润率为15% [11] - 第三季度GAAP净亏损为2090万美元,每股亏损0.06美元,上一季度GAAP净亏损为2270万美元,每股亏损0.07美元 [12] - 截至9月30日,流通在外的A类和B类股份为3.65亿股,较上一季度减少130万股,主要由于公司在第三季度执行了股份回购 [12] - 第三季度用于运营的现金为1430万美元,季度末流动性头寸强劲,达2.14亿美元 [13] - 公司更新2025年全年营收指引至2000万-2500万美元,主要考虑了UZ Energy的贡献 [11]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三季度营收约55%来自为汽车OEM客户开发AI增强锂金属和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服务收入,约45%来自UZ Energy的储能系统产品销售 [11] - 自9月中旬完成对UZ Energy的收购以来,其储能业务收入已占第三季度总营收的约45% [6] - Molecular Universe SaaS平台提供个人级和企业级订阅,企业级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子层级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5][29] - 公司与Hyzen New Energy Materials成立合资企业,以合同制造方式生产通过Molecular Universe发现的新电解质材料,公司控制合资企业90%的股权 [7][18] - 公司利用韩国忠州电池工厂为无人机市场生产高能量密度软包电池,以满足美国无人机行业对非中国产电池供应链的需求 [7][35]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坚持"All-in-on-AI"战略,通过Molecular Universe这一端到端的科学AI工作流平台加速所有电池化学体系的创新 [4][9] - 计划推出本地化部署的Molecular Universe,以满足全球大型电池制造商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特定需求,从而解锁更大的可寻址市场份额 [5] - 公司致力于构建一个硬件-软件一体化的平台,拥有多维度、多来源的收入流 [9] - 通过将Molecular Universe的预测功能集成到UZ Energy的储能系统产品中,实现现场数据收集和模型训练,提升产品安全性和健康预测能力,降低维护成本,从而差异化产品并吸引新客户 [6][34] - 公司采用资本支出较轻的业务模式,通过与合资伙伴合作提供可靠的硬件供应链 [9][42]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管理层认为当前是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实现年初设定的目标方面,例如通过收购UZ Energy大规模进入储能市场 [8] - 对于2026年及以后的增长前景感到兴奋,预计储能、无人机、材料供应和SAAS订阅等多个收入流将带来显著增长,其规模将远超2025年 [14][35] - 增长并非线性,利润率可能因收入组合变化而季度波动 [15] - 全球储能市场规模达3000亿美元,公司计划通过其市场策略在该市场中获得份额 [14] - 公司拥有强大的流动性头寸,为可持续增长和长期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现金余额足以支持未来增长,而非仅用于维持运营 [15][42] 其他重要信息 - Molecular Universe 1.0版本包含五大功能:询问代理式大语言模型、搜索和配方、设计与预测等,旨在覆盖电池相关的科学工作流 [4] - 通过Molecular Universe发现的材料已实现商业化应用,包括改善ESS应用磷酸铁锂电池低温性能的电解质、提升EV用12%硅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电解质等 [6][18] - 公司已完成与一家汽车OEM的B样品生产线现场验收测试,预计2026年开始商业供应电解质材料并合作进行电芯生产 [8] - 企业级用户数量已接近40家,许多大型企业从云端试用转向计划部署本地化解决方案 [24] - Molecular Universe的未来路线图包括应客户要求扩展至电极材料、工艺优化以及电芯设计和制造优化等领域 [43] 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 关于Hyzen合资企业的背景、合作契机以及所涉及电池类型 [17] - Hyzen合资企业的成立源于Molecular Universe企业级用户的要求,这些用户在平台上发现新材料后,提议公司直接生产和供应这些独家配方 [18] - 合资企业为资本支出型,公司控制90%股权,由Hyzen合同生产配方并销售给电芯制造商 [18] - 目前商业化生产三种主要电解质配方:提升ESS用LFP电池低温性能的配方、用于手机LCO电池的高压电解质、以及提升EV用12%硅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配方 [18][19] 问题: Molecular Universe业务在未来一年的货币化路径预期 [20][21] - Molecular Universe的货币化包括SaaS平台订阅收入和材料销售收入两部分 [21] - SaaS平台按不同层级定价,个人级和企业级订阅数量预计将逐月、逐季增长;许多企业客户偏好本地化部署方案,公司也提供"Molecular Universe in a box"的本地解决方案 [21] - 材料销售收入预计将远高于SaaS平台收入,因为许多客户最终要求公司供应所发现的材料 [22] 问题: Molecular Universe企业级试用客户的最新进展及与中大型OEM的合作预期 [23] - 企业级试用用户数量已接近40家,这些用户已体验过MU 0.5和MU 1.0版本的云端试用 [24] - 许多中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云端试用后计划转向本地化部署,因此公司正推进"Molecular Universe in a box"的本地解决方案 [24] 问题: 企业级三个子层级的具体区别以及其他订阅选项 [28] - 企业级三个子层级(企业一、二、三)在数据库规模、模型深度以及模型所训练的知识和专有技术方面存在差异 [29] - 企业一(博士水平)回答问题通常少于3分钟,企业二(博士后水平)约5分钟,企业三(资深科学家水平)超过30分钟,其发现深度和质量更高 [30] - 企业一和企业二级仅提供云端版本,企业三级及更高级别的联合开发层级则提供云端和本地化部署的组合方案,后者更受大公司青睐 [31] - 联合开发层级中,公司会将"Molecular Universe in a box"加密部署,并整合用户的电芯制造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客户实现其一直想做但缺乏资源和能力完成的任务 [31] 问题: UZ Energy的业务背景、市场前景以及公司对不同收入渠道的乐观程度 [32] - UZ Energy是一家储能公司,主要服务于表后商业和工业应用 [33] - 收购UZ后,公司将Molecular Universe MU 1.0的预测功能集成到其电池管理系统中,通过本地数据训练提升对电池健康状况和寿命终止的预测准确性,减少了客户投诉 [33][34] - 将每个储能系统视为一个"Molecular Universe in a box",通过收集数据和本地训练进行安全预测,这一应用前景令人兴奋 [34] - 对于各业务增长预期:UZ Energy的储能业务在2025年预计贡献约1500万-2000万美元收入,2026年预计至少翻倍;无人机业务利用韩国工厂的非中国产软包电池产能,预计明年将大幅增长;电动汽车业务与现代汽车公司和本田的联合开发项目,通过Molecular Universe发现新电解质后由Hyzen合资企业合同生产 [35] - 总体来看,受Molecular Universe平台推动,2026年总收入预计至少翻倍,甚至可能达到三倍于今年的水平 [36] 问题: 2025年末流动性预期以及业务扩张对现金消耗或资本支出计划的影响 [40] - 预计2025年末流动性将介于1.95亿至2亿美元之间 [41] - 公司重点在于为增长提供资金,现有流动性足以支持不同收入流的增长(如储能、无人机、材料、SAAS) [41] - 公司采用资本支出较轻的业务模式,UZ收购有助于带来正毛利的收入增长,所有收入来源从第一天起就贡献正毛利,并非资本密集型业务 [41] - 现有流动性余额足以支持未来的增长 [42] 问题: Molecular Universe 2026年的路线图及其他被要求的功能 [43] - MU 1.0目前主要专注于电解质材料,已被要求扩展至电极材料、工艺优化以及电芯设计和制造优化 [43] - 另一个主要需求是部分大型电池公司希望拥有其专属的Molecular Universe,将其所有专有技术训练成可移植的模型,以支持其在海外建厂,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未来项目 [43] 问题: 用于机器人、无人机和城市空中交通的2170和锂金属软包电芯的最新进展及销售前景 [44] - 无人机行业正出现围绕10安时软包电芯的格式趋同和标准化,这一趋势令人兴奋 [44] - 公司正在转换韩国忠州生产线的部分产能来生产这种软包电芯,现有产能能满足当前需求,但也观察到来自韩国产电池的快速需求增长,该市场增长前景可观 [44]